王新民
20年前因散文笔会与王飞结识后,时不时在报刊或网上看到他的作品,也读过他的几本散文集,受益匪浅。虽然他的工作变动多次,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文学的忠诚。王飞工作忙碌,加之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料到,他在百忙之中竟然又结集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亲近大地》。
几乎一口气读完全书,深感这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散文精品。
所谓哲理性,就是在书中时常看到发人深思的哲理,令人会心甚或觉悟。《一碗有追求的面条》中写道:“一碗面里还有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一碗岐山臊子面中,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俱全。吃一碗岐山臊子面,就可以品尝到人生五味,五味调和便是香甜美味、人生圆满;五味不调和,则难以下咽,人生坎坷。一碗岐山臊子面中底菜和漂花各有沉浮。下有底菜、上有漂花、中间有面条,预示人的一生沉沉浮浮,也只有沉沉浮浮的人生才完整、才香甜、才圆满。”一碗普通平常的面条感悟如此,已是一般作家未必能达到的,但作者意犹未尽,又发挥道:“人生上下求索,长路漫漫,一碗臊子面,就是一种人生。做一碗臊子面,需要经过煎和熬等几十道工序,煎和熬是形成美味的方式,人生亦是如此。吃一碗臊子面,须先端起碗,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夹食,吃完面条要放下碗,这预示人的一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从容自在。”看到这里,不禁拍案叫绝!
又如在《好大一棵树》中,作者面对黄帝手植的这棵饱经五千年风霜的古柏,感悟道:“这棵树用自己的生命体验,饱经风霜走到现在。它就像航船的桅杆,高高屹立在船上,始终给予航行的追梦人不离不弃、不偏不倚的指引。它又像一根拐杖,当我们不断前行走得实在太累的时候,可以扶着它歇一会儿。太阳和月亮已经记不清楚,这棵树多少次在困境和低落时给予人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所谓知识性,就是作者在文中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上下探索,写出了常人难以接触或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民国时期水利大师李仪祉在杨虎城的支持下修建了洛惠渠,浇灌着同朝平原50多万亩土地,渠首龙首坝我也参观过,山谷中南渡槽上李仪祉撰写、李奎顺书丹的对联“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送水来”也看过,自以为对洛惠渠很了解。但不知道《渠水流深》文中如下的描写:“尽管当时国力贫弱,但工程用料毫不马虎。总工程师孙绍宗亲自到唐山订购德国桶装水泥,由工程师李奎顺设计,既要节约用料,又要坚固美观大气。建造时,怕水泥有凝块,工人们一铲一铲地筛过,一秤一秤地按比例配料,做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不是在建造渡槽,这是在铸干秋大鼎、国之重器。”难怪洛惠渠历经百年地震、水冲依然坚固如初,造福三秦儿女。
所谓学术性,就是书中有一定文史和考古的学术含量。《渠水流深》认为,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其所用的“井渠法”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首创。该渠建于西汉武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公元前120年,经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汉武帝征发士卒万余人,在洛河下游开渠引水。历时十余载,北洛河流域建成了自流灌溉工程。因施工时挖出了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为证实龙首渠井渠施工法,作者引用《史记·河渠书》记载,当时井渠施工法的技术要领是:“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此法为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滥觞。数年前,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又如《河南孟津裴坡第四派王氏源考》,作者为此文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与我交流探讨过,使我知道了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此文不亚于一篇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毕业论文,值得一读。
国由家组成,国史由地方志、族谱和家谱组成。在新大众文艺方兴未艾的今天,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应该追求精神文化的升华,其中一项就是续写族谱或家谱,慎终追远,才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像该书封面的题词“走向中国大地最动情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