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冠军
作家孙扬的散文选集《橙子情——站在诗行里的记忆》,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选集通过对青少年时期所撰的古体诗的追思、对故乡百年间发生的故事进行诗化叙述,讲好故乡故事。“记忆”,不仅是“诗行记忆”,而且是山河记忆、大地记忆,也是亲情记忆和故乡记忆;它在心里储存,只会生长,不会消逝。作者以扎根个体的生命体验,为“记忆”勾勒深邃的精神世界;以文学具象化的表达,讴歌故乡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在为我们带来精神抚慰的同时,也为当下时代提供了一种精神资源。
生活坚守中所激发的生命意识
“我的‘文学地理’方位在秦巴山区和汉江流域,它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地和宝库。”作者的写作姿态,不是站在生活之外,而是站在生命的诗行里,对生活的坚守,以其敏锐的思想,捕捉其中闪烁的生命之光。故乡是个生命体,有自然有温度。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所记,在回望中升华为精神上的原乡图景。作者对“记忆”的再度回顾,展现了那个时代视野里的真实场景和影像,具有浓厚的历史和哲学反思意味。
智者远思。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远思,也是一种姿势”。人如微尘,而思可通天。作者感言:“那时的远思,是向往未来的美好,跟着岁月赶路。今日的远思,是穿过历史的时光,回味最初的憧憬。”生命的圆融性,就是在作者愿景中的自洽性。作品呈现出的“思”,并非作者单向性的主观置入,而是融入了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形象。《在走出房檐的炊烟》中写道:“一缕缕炊烟,不慌不忙地‘走’出房檐后,在微风里袅袅升起。很多人不会永远居住在这遥远的山村。可我们从未离开过这块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人生的摇篮应该是充满方向的美好家园……”对生命的感悟和坚守,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作者描写自然环境,实则是写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耕种庄稼的深刻体验。从《感受密植》看,作者的祖辈绝对是耕种庄稼的把式。别的家“夏季无收、秋季无望”,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日子紧紧巴巴。”“我爹不仅送了三十多斤苞谷棒子,而且给他指点精耕细作和丝瓜、黄豆、青葱、大蒜、‘春不老’的‘点播’和栽种问题。”合理密植,科学种田。在自家的地里竟然挖出一个三十多斤的大红苕,惊动了左邻右舍。地和人一样,只要对它付出真心,它就会报答你一片真诚。换言之,庄稼的丰收如何,是决定人们生存程度的自然法则。
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反刍不断发酵、反思,以现实关照过去,以过去承继未来,从而生成并发现故乡的重要意义。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唯有深植生活的土壤,艺术之树方能长青不衰,枝繁叶茂。
从丰富的意象到作者的人格意象
丰富的意象是这部散文选集的艺术特色和亮点。
“橙子情”作为核心意象,寄予了作者的旨趣、思想和感情。《橙子情》一文,重点写同学聚会。同学们品尝着橙子,有的说“酸不唧唧”,有的说“苦不唧唧”……作者母亲道:“橙子果汁酸甜,皮是苦味……”一位同学道:“这不是酸甜苦辣都尝到了嘛,可你还没有体会到将来走上社会经历酸甜苦辣的时候呢!”橙子已从一个具体物象升华为复合型的意象符号。一位女同学说:“我看那橙子很耀眼嘛!”另一位女同学谐谑道:“你喜欢耀眼,将来一定能找一个耀眼的板板子(方言,指对象、男人)。”人生的多元,也有无奈。作者写出了一种情怀,读者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跌宕起伏,一起忧思。在这特殊的生活场景中,橙子的出现往往带来一抹亮色,成为精神力量的来源,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灯亮在心中》描写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两次“送灯”习俗,作者发自内心地写道:“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参加过春节期间送灯的浓香宴席。但是,这一盏灯永远闪亮在我的心中。”作者自言“灯”作为另一意象与之呼应,诠释“怀旧与传承”的主题。“灯”可能代表某个人、某段时光或某种情感的永恒存在;或许指向作者生命中重要的亲人,抑或指向某个与作者生命经历紧密关联的场景等难以磨灭的记忆。通过“灯”这一意象,表达对变迁中消逝的乡土中国或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同时肯定这些记忆对个体身份建构的持久意义;同时,也象征作者从家庭、传统或人生经历中汲取的核心价值观,如善良、坚韧、奉献等,依然为内心提供精神慰藉和力量,成为人生的航标——作者就是在万家灯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盏”。
赏读透射着鲜活、具有生命力的美文,作者的生命激情、对真理和生命真谛的追寻,以及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对故乡、对人性、对人类命运所激发出的家国情怀。
情感哲思中的生命抒写
“诗缘情而绮靡”。作者把故乡日月的阴晴圆缺、家庭的悲欣交集、人生的起承转合咀嚼成生命的诗意。在《归命的料礓石》一篇,描写作为他生命依托的料礓石,至为感人。梦幻中“我爹每天常坐在这石上喝酒、吃花生,酒滴溅落在石上泛光,于是,我闻到了一股从石头上喷洒出来的酒香味道……这石头真奇怪,好管用,渗出的酒气,一下子刺激了我的身体,疼痛减轻了许多。”“人心温暖了石头,石头也活泛了自己。”仿佛这料礓石具有灵性、情感,“石不能言最可人”。这种作者与日常物象有效互动的“对象化过程”,实现了相互之间有一种共情。情、景、意交融,空灵而有意境。作者自白:“我那《归命的料礓石》一文,应该是对我一生的生存状态、为人的‘最初截图’和我最欣赏的生动画面。”
作者描写母亲倾注了很多笔墨,给予了无限深厚的感情。《黄栌霞》中的描写:“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黄栌点缀了我家乡的风物,也为我的生长增加了色彩……”作者写黄栌树就是写母亲,写母爱。“当我回到家,映入眼帘的一幕令人惊喜,那一匹长长的白粗布,已经变成深黄色,在微风中荡来飘去……于是我走进这用黄布搭建的绚丽世界,仿佛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深深密林栖山雀,层层粗布卷斜阳。恰似红霞出作坊,印染彩云缀山乡”。
生命本是一首未完成的诗。在作者身上,不仅烙印着秦巴汉水的人文基因,还有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智,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镌刻下自己独特而明亮的诗行,彰显了作者的个性与气度,这一切,铸就了孙扬的生命史诗。
精酿的蜜来自对生活咀嚼的诗意
作者自言,从他记事起,从1948年到1969年写了150多首诗,精选了30首诗写成散文。这些诗稿是作者早年对古体诗的“记忆”,孕育并催生了这些美文。用作者的话说,“散文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是自我的体验感受,又是时代的感悟,是实实在在的笔下所生”。
孙扬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独特的书卷气。作者言道:“在自己的创作灵思中,自然而然地运作转化为另一种生活境界。摭拾的素材或者收获的故事,无需去机械地堆积,而是充分发挥‘顶端智慧’。”我理解,“顶端智慧”就是一种境界。在建构独属于自己的诗学素养的同时,也同构于作者的灵魂抒写,从而获得了生命经验的厚度、温度、高度,增添了这本散文集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孙扬先生既写小说也写诗、写散文,这三个文体都写得有质感。每一种文本都有独特的价值。
文如其人。作为诗人的孙扬,在“诗人散文”这一写作中具有自身的殊异属性。说是一种创作思维、一种文体,但更确切地说是他散文创作的一种精神品格。赏读这些作品,抒情、象征、隐喻、凝练、结构意识等,无不洋溢着诗意气象。我以为,这便是作为诗人的孙扬的“诗人散文”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