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熊耳山记
2025-10-13 09:43:1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吕丽霞

  探访熊耳山,在烟岚如波的深秋里。

  乡村,有我熟悉的各种场景和气息。翠绿的萝卜缨子迎风招展,青色的蒜苗成行成列,金黄的银杏叶簌簌作响,一刻也不停歇。打开车窗,温润且带着山里独有味道的空气扑面而来,让我不由得深吸一口。鸡鸣、犬吠,孩子追逐嬉闹,白发老妪倚门含笑。空气中混杂着西瓜的清甜、山韭的辛辣,还有老房子的土腥味与积年麦秆的潮味。不过也不用细细分辨,这些都是生活的气息。

  转过一个弯,迎面是一面古朴风雅的墙。灰红两色夹杂的斜砌的砖,形成抢眼的墙腰,墙上镶嵌着或倒立或横躺、大大小小、颜色不一、形态各异的瓮,沉闷的匠气消失不见,通透的艺术感扑面而来。

  村干部站在熊耳山陶艺馆的院子里,给我们讲起了村子的历史。在他口中,群众勤劳致富、GDP年年攀升自是必然,他也谈到村子的凋敝,村民四处飘零,手艺失传。曾经的熊耳山煤矿如“小上海”般繁华、腌菜季节村口拖拉机排长队买瓮的景象,至今仍是他记忆中的荣光与自豪。如今,他也只能无奈地看着曾经的匠人一个个老去,眼看着祖祖辈辈讨生活的手艺失传。就像山里红了的柿子,最终寂寞地归于山野。

  熊耳山陶艺馆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叫熊耳陶情。青灰色的房子,博古架上排列着各色的陶艺品。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茶壶、茶杯、双耳瓶、工艺品瓮等带着质朴的美感。室外宽大的廊下,是匠人们的工作室,也是游客的体验场所。半干的泥团,堆着半成品的石头转盘,靠墙的架板上“站着”一排排正在阴干的泥坯。边上坐着一位老人,头发稀疏花白,正低头专注地清理茶壶口的泥巴。许是早已习惯这般热闹,老人手中的活计依然细致入微,任周遭人声如潮、游客驻足围观,亦不扰他分毫。老人说,这手艺曾经救过他的命,至死也不想丢。就算不挣钱,天天坐在这里,看着这山啊树啊,心里也开阔。

  在另一间房里,我们见识到了新式电窑的厉害,一次性可装几十件,温度调节好,一天多便可烧好。新出炉的陶器放在旁边的地上,有游客伸手欲摸,刚靠近便因烫手猛然缩回。村干部说:“传统烧窑费柴火,破坏生态,以后打算就用电窑,清洁环保,成功率还高。只是咱们这儿土质粗,要用水清洗过滤后制坯,才能做出细陶制品。”

  回程的路上有一处广场。沿着广场边窄窄的台阶上行,别墅式的房子是画家范桦的工作室。室内布置清雅,外面两间房沿墙挂着画家的画作,其中不乏熊耳山的春桃夏槐秋柿冬雪。内室是一个大书案,画家正在给大家展示书法画技。落地式玻璃窗前,放着两个藤椅、一张茶桌。站在这个视角,可将山下的村庄尽收眼底。此刻,烟雾退去,丝丝缕缕的光线落在山林,落在村户人家的屋顶上,一切变得清亮柔丽,连那飘起的炊烟也格外袅娜。

  室外小小的院落里,有一棵柿子树,品种是大而面的黄柿子。走近捏了几个试试,有的已经绵软,正欲摘下尝尝,惊喜发现柿子上贴着小字片“一书熊,一书耳,一书山”,依次不同,凡手能够着的柿子,个个有字,看来是不能吃了。不过,有了这字,柿子树也充满意趣。

  忽然想到,若熊耳山的手工艺品与旅游、文化艺术深度融合,是不是能找出一条好出路呢?

  归程中,这个问题像那两只毛茸茸的熊耳朵,始终挠着我的心。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