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勤
陕南的秋天是任性的,时而小雨淅沥,时而阳光斜照。车行山间,洁白的云,苍翠的山,幻化出不同的景象,雨季的潮湿,触得到脸颊。洗练的柏油路在山体上缠绕,上了西土木垭,富含负氧离子的风扑面而来,体内积攒的红尘,顷刻消散。
此行的目的地是紫阳双桥镇莲花村一家茶厂,双桥镇处于大巴山的皱褶里,古称双河塘,《紫阳县志》曰:“高莫高于二州垭,幽莫幽于双河塘。”可见其偏僻。
莲花村在西土木垭东面,雨后的村落,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茂密的森林与茶园交错,有农舍散落其间,远远望去,能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小雨过后,山涧溪流青黄,四周的山峰呈莲瓣状环抱,村子卧于莲心,壹封天叶茶厂便藏在这山谷深处。顺山坡下河,逆溪流上行,转过峡口,见一院素净的厂房,溪水环绕,过一座小桥,映入眼帘的便是用树干搭起的厂门,如山寨的样子。四围林木蓊郁,对面山崖上,更有需合抱的古木,直插云天。
巴山山系遗存的明、清古茶园本就凤毛麟角,多隐匿于人迹罕至的高山深处,而其中以紫阳群体种为主的古茶园,更是珍稀。这群体种,可谓是紫阳茶的根脉与魂魄,自有其天然风骨。莲花村的这片古茶园,散落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坡,发芽比之河谷园圃要晚二十余日,且古茶树的芽头反显清癯,这给采摘与加工平添了几分难度。若以其制作绿茶,只能赶个春茶的“晚集”,错过了市面上争抢的“头鲜”。主人索性另辟蹊径,将重心放在红茶制作上,专取一芽二叶的茶青做原料,求索其醇和的滋味。
忆去年春天,亦曾到访。与中国茶叶研究院的郑国建先生一同品鉴制作的古树红茶,连试数样,虽觉底蕴不凡,却总感距离那圆满之境尚有一层窗纸未破。当时主人眉宇间有思索,却无气馁。时隔一年,今春,微信里简短的“成了”二字,便牵引着我再度踏入这云雾之乡。
在陕南,以古茶树鲜叶制茶,本就是件稀罕事。今年的茶,果然气象一新。我不是专业的评茶师,只能凭感官的直觉对其描述:观其形,条索紧结、硕壮,形态匀整,色泽是乌褐中泛着油润的光,拈在手中有沉重感,乍看之下,竟有几分岩茶大红袍的魁伟气度;闻其香,干茶馥郁,隐隐带着山野间的花香。热水倾注,霎时花果香氤氲升腾,一种自然的甜香飘出,更妙的是香气入汤中,饮罢,挂杯之香仍持久不散;赏其汤,汤色黄红明亮,澄澈通透,如一块流动的温润琥珀,光线下漾着诱人的光泽。待茶汤微凉,碗边竟能现出一圈淡淡的“金晕”;品其味,入口便是香甜醇和,茶汤饱满顺滑,顷刻间回甘生津,喉韵深厚。咽下后,一股山野气息在口腔回荡,竟无半分寻常红茶的燥感。
这一盏饮下,未至痴醉,却心生清明。若与声名显赫的牛栏坑大红袍、云南古树普洱相较,可谓春兰秋菊,各有自家的韵味。
莲花村的古树红茶,得天独厚,具有三重优势:古树、有机、富硒。在这汉水流域,独树一帜,谓陕南茶界之“新贵”。与制茶师傅交谈,得知师傅来自福建福鼎,在此间已驻守多年,将心血融入这片茶园。问及工艺奥秘,他只谦和一笑,言说是在福建传统功夫红茶基础上略做改进,其余便不再多言,颇有藏巧于拙的风范。
古树茶本身是一种珍稀资源,茶树历经百年风霜,根系深扎土壤数米,能汲取更多深层的矿物质与养分,使得茶叶内涵物质尤为丰富,制成的红茶自然滋味醇厚,经得起反复冲泡,延缓衰老,兼有暖胃、利尿之功效。
离去时,灯火零星。回望夜幕下的莲花村,心绪翩翩。这一片看似寻常的树叶,竟如此神奇,经由不同的工艺,可幻化出绿、红、白、青、黑等诸般茶类;又因采摘时节的不同,而拥有万千迥异的香气与风骨。念及此,不禁喟叹:宇宙浩瀚,造化玄妙,这一盏茶中蕴含的天地密码,又岂是我等凡人所能参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