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周珂 文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南宁市遇到破坏性地震、洪水、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时,您知道应该去哪里避难和等待救援吗?也许绝大多数南宁市民遇到这样的问题会犯难,不过现在我告诉大家,可以去南湖广场。昨日,记者从南宁市地震局获悉,广西首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南湖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将于9月底建成。
【交通方便】
记者从民主路前往只花15分钟
也许有市民会问,到达应急避难场所的交通方便吗?昨日下午记者做了一次“避难”实验。当日下午2时10分,记者驾驶电动自行车从民主路广西日报社出发,途经思贤路、新竹路、民族大道,最后到达位于双拥路边上的避难场所所在地南湖广场,道路上车流比较多,这时时间是下午2时25分,也就是说记者只花了15分钟,即可到达避难场所。据悉这个时间到达避难场所是相对快速的了,这也是应急避难场所地点选择的一个初衷。据了解,通往避难场所的主干道都是相对宽阔的大道,如滨湖路、民族大道、桃源路、双拥路等,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市民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快速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规划合理】
划8个区域保障不同人群需求
随后记者进入南湖广场,探一探这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一提应急避难场所,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防空洞、地下掩体,而记者也是带着这种思维开始了探索。
漫步于环境幽静的南湖广场,看着眼前绿树成荫以及成片的草坪,享受着南湖边吹来的阵阵微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人根本感觉不到这里是一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不时在广场的小道旁看到一种蓝色指示牌,它由白色的箭头、各种图形、以及“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灭火器”、“应急医疗救护”等文字组成。记者心想按照这些指示牌走就应该能找到地下掩体了吧,可是,照指示牌所指引的方向找寻,记者并未发现有地下掩体的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没有什么地下掩体,整个南湖广场就一个大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搞地下掩体破坏环境,而且在地下,进出交通不方便。”广场管理员的一句话点醒了记者,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为记者做了更详细的介绍。“建设南湖广场应急避难场所时,我们按照的是‘一场多用,平急结合,减少投入’的原则,不破坏南湖广场原来的风貌,只是在广场的范围内划定各个区域,我们共划定了8个区域,1号区为老幼病残避难区,用于安置老弱病残的灾民, 因为这部分灾民情况特殊,集中起来方便进行照顾。8号区是伤员救护转移区,这里可以安放救护设备,搭建临时手术棚,给伤员进行及时治疗,如果需要,还可以将伤员转移到直升飞机停机坪,并运送至医疗机构。2号至7号区为应急避难区,这里将安置一般的灾民。整个避难场所配备有供水、供电、医疗、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除此之外还设有应急物资供应点、应急灭火器、直升飞机停机坪等,当发生灾害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生活需要。”
【功能齐全】
能容纳20万人逗留12个小时
记者在南湖广场探寻时,还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要是真的发生破坏性地震、洪水、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应急避难场所能容纳多少人?它又如何发挥作用呢?
蒋维松告诉记者:“按照不同的标准,避难场所能容纳的人数不同。首先,如果是小型的灾害,市民是临时进入避难场所,在避难场所中逗留12个小时以内,那么能容纳20万人;其次,如果发生大型灾害,在避难场所中逗留12个小时以上,那么这时,民政等其他部门就会在各个划分好的功能区搭建帐篷,安置灾民,这时避难场所能容纳10万人。灾民进入避难场所将按照划分好的功能区安置,届时,医疗设备、各种生活用品就会运抵避难场所,接上事先布置好的电路,设备就能工作;要是遇到停水停电,避难场所中还建有独立的供水供电系统。”
【塑造模板】
六县六城区还将再建应急避难场所
南湖优美的环境让人很难与脑海中的应急避难场所联想起来,为何会选择环境如此优美的南湖广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呢?“园林式的环境有利于稳定避难人员的情绪,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蒋维松对记者说,“我们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对场地的选择是把绿地建设、广场建设以及公园建设,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就选择了交通较方便,离人口密集的市中心较近的南湖广场。”
目前只建有一个避难场所,而南宁市那么多人口,避难场所是不是少了呢?蒋维松说:“南宁是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防城市之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标志。为此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南宁市六县六城区要按照应急疏散人口的需要,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防患于未然。而即将竣工的南湖广场应急避难场所将是以后要建造的避难场所的模板。”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