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十一月的关中大地,寒意渐浓。5日,在鄠周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现场,压路机往来穿梭,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进行路基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自去年4月开工以来,这条全长71.465公里的高速动脉,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成型。它宛如一条长龙蜿蜒于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上,串联起鄠邑、周至、眉县等地,书写着“生态旅游路、平安智慧路、品质样板路、PPP示范路”的建设答卷,成为点亮关中交通的新坐标。
破浪前行
啃下地质征迁“硬骨头”
“沿线地质复杂、征迁环境困难——是项目推进中的两大‘拦路虎’。”站在施工现场的地形牌前,陕西鄠周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朝阳指着图中的线路介绍,“路线东段为河床冲积扇,地下水位高,西段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难度大。”
复杂的地貌水文条件给施工带来了严峻考验,但这并没有难倒经验丰富的项目团队。
他们针对不同地质类型制定专项方案,采用压填片石、灰土垫层等方式加强原地面处理,在桥涵台背区域用水泥搅拌桩进行预加固,有效改善地基土体的压缩性与承载力。此外,高路堤和临河段支挡工程采用桩板墙技术替代传统的重力式挡墙,提升边坡支挡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和地质难题同样棘手的,是征迁工作的推进。项目需征用土地8756亩,地面附着物为猕猴桃、葡萄等经济作物,且涉及多处天然气、电力杆线、输水管道等线网迁改,征迁难度可想而知。
陕西鄠周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提前谋划,与地方政府建立协同机制,深入一线摸排核查,精准制定补偿方案,逐一破解征迁难题,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科技赋能
锻造品质工程“新引擎”
听说过预制菜,但你听过“预制公路桥”吗?在鄠周眉高速公路项目,“预制”正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装配式构件的创新应用,让桥梁、涵洞等构筑物实现了“工厂制造、现场拼装”。
走进黄兴村大桥建设现场,看不到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传统施工场景,取而代之的是预制墩柱与盖梁的精准吊装,各部件在工厂标准化生产后运抵现场拼接,施工工期大幅缩短。
“这是我国西北高速公路工程中首例装配式结构桥梁,墩柱、盖梁、箱梁等在工厂预制好,运到现场后通过连接套筒实现构件高精度拼装,就像搭积木一样。”鄠周眉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项目经理曹炜介绍,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现场作业时间和人力投入,还能减少现场扬尘和噪音污染。
此外,数字化平台的深度应用,也是项目技术创新的亮眼一笔。项目建立了“BIM+GIS”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步采集拌合站、试验室检测数据和现场张拉、压浆数据,形成检测数据闭环管理。路基施工引入无人碾压技术,通过算法自动规划碾压轨迹和遍数,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这些智慧化管控手段,让数据流淌在每一道施工环节,驱动着项目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跃升。
通途惠民
激活关中发展“强动能”
“等高速通了,我们出行就更方便了,时间也能节省不少。”看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高架桥,周至县集贤镇村民李师傅充满期待。
对于沿线群众来说,鄠周眉高速公路不仅是一条“快速路”,更是一条“民生路”,这条路的意义远超其物理长度。鄠周眉高速公路正式建成后,将终结周至县“不通高速”的历史,直接串联起集贤产业园、哑柏物流枢纽等,缩短周至到西安主城区的时间,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这条路还串联起鄠邑、周至、眉县3个农业产业大县,进一步促进猕猴桃、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的外销与品牌推广,打通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鄠周眉高速公路途经楼观台、太白山等自然人文景区,其“生态旅游路”的定位,将有效促进秦岭北麓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升级,推动沿线文旅产业不断发展。
一条路,承载的不只是车流,更是区域发展的脉动。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渭河南部高速公路网布局,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增强西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注入“强动能”。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