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揭秘西安首座地铁博物馆:“八水绕长安”的桥梁历史
2024-10-12 14:14:40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
  字体:【

隋唐灞河桥桥体构造推测模型

  近日,随着西安地铁10号线开通,西安地铁博物馆——桥梁展厅正式亮相,这是西安首座微型桥梁主题地铁博物馆。展览整体聚焦泾渭诸河“八水绕长安”的桥梁历史,尤其在“泾渭高光”展区,10号线标志性工程——泾渭公轨合建桥,充分展现了西安轨道交通在桥梁建设方面的成就和技术创新。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物和图文资料,还有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

  桥梁缩影

  聚焦“八水绕长安”的桥梁历史

  西安地铁博物馆——桥梁展厅位于泾渭半岛站内。为何选择在此站建博物馆呢?据主办方介绍,这里不仅临近泾渭分明自然景观带,更与西北首座公轨合建桥比邻,象征着西安的过去与未来。

  “看,这就是‘泾清渭浊’的泾渭半岛站”,来自高陵的市民带着孙子特意来体验这座博物馆。顺着泾渭半岛地铁站A口与B口之间的直梯,步入西安地铁博物馆,该馆由“序言”“桥话源起”“建设引领”“泾渭高光”和“筑梦未来”“心桥”多个展区构成,馆内陈列无不讲述着桥梁的故事,每一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展览整体沿袭了“八水绕长安”的桥梁历史文脉,以丰富的文物、图文资料和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不仅让历史“活”了起来,更让科技的力量得以展现。

展厅内的场景(局部)

  序言强调了西安“拥河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其中地铁桥梁是关键,它们支撑着城市的生态宜居愿景和产业增长。展览突出了西安轨道交通集团在桥梁建设上的创新和成就,体现了城市对河流的依赖和尊重,展现了西安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发展。

  在“桥话源起”的展壁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资料向观众揭示了桥梁的起源。这段文字来自于中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的《桥话》,他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桥梁的3种基本类型,梁桥、拱桥和悬桥的演化历程。“桥话源起”展区则陈列着考古挖掘出土西汉时期渭河桥分水石、挡水石,明清时期灞河桥石碾柱,以及地铁6号线二期桥梓口站发掘的唐宋时期沟渠遗址等文物。该馆“筑梦未来”展区,重在科普,展示西安轨道交通融合的5G、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沉浸式影厅体验,讲述了从渭河古桥到西安轨道交通泾渭公轨合建桥的发展轨迹。

秦汉时期 厨城门一号桥桥梁石构件

  古桥新生

  许多设计在当时可谓别出心裁

  自北向南穿泾河、过渭河、越灞河,地铁10号线可谓一线穿三河。在展览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感受轨道交通及桥梁知识、体会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还有来自汉代就在渭河桥中“上班”的分水石、挡水石,以及灞河桥中的石碾柱。

  渭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不仅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更是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千年以来,渭河之上舟船往来频繁,渡口、码头星罗棋布,桥的身影也自然成为了这片水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分水石和挡水石看似是普通的石块,却承载着汉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分水石用于引导水流,减少对桥梁的冲击,而挡水石则用于保护桥墩,抵御洪水的侵蚀。这些设计在当时可谓别出心裁,展现了工匠们巧妙利用水流力学原理设计出的坚固又高效的桥梁结构实物。

清代灞河桥桥体构造推测模型

  古渭河桥作为汉唐时期重要的交通枢纽,承载着长安城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方便观众了解这些背景知识,馆方以展板的形式将“典籍中的渭河三桥”“渭河桥的构造推测图”“厨城门桥群”“隋唐灞河桥构造推测图”等图文资料展示在墙壁上。同时还陈列有隋唐和清代两个时期的灞河桥桥体构造推测模型。这些模型如同时光机,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大型多孔石拱桥上车水马龙的年代。

  东渭桥作为唐长安渭河三桥之一,是渭北进入长安城的重要通道,唐时,日本著名僧人圆仁和尚随第十八次遣唐使从东渭桥进入到长安城,圆仁和尚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行记》中有对东渭桥详细的描述,东渭桥作为当时中日友好的象征被载入史册。东渭桥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东渭桥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漕运的重要目的地,在东渭桥附近设置的渭桥仓可储存600万石粮食,是京师附近最重要的粮仓之一,《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东渭桥仓一直到唐末仍在使用。此外,在地铁10号线一期北向终点站“昭慧广场站”便是高陵博物馆所在的站点,高陵博物馆内保存的“东渭桥记石碑”,记述了唐开元年间京兆尹孟公主持修建东渭桥的始末。东渭桥的木柱木梁结构,以及青石雕兽头、铁钉、铁板、铁栓板等构件在高陵博物馆中也可以看到实物。

  灞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古称滋水,与浐河、潏河、滈河、沣河、涝河、泾河、渭河一起,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图景。横跨于灞河之上的灞桥,更是长安城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它见证了无数的送别与重逢,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情感。该馆中陈列的来自灞河桥的石墩柱和渭河厨城门一号桥桥梁石构件雕刻精美,可以窥到从秦汉到明清灞桥和渭河桥的宏伟与美丽。此次展览,展出了明清时期的灞河桥墩柱等珍贵文物,以及1975年重修后的清代灞桥图像资料和隋唐灞河桥桥体构造推测模型等展品,一展这座桥梁的人文情怀和古今风采。

展厅内的场景(局部)

展厅内的场景(局部)

  站徽文化

  形成了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观

  西安地铁博物馆的开放,与此前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钟楼站内陈列的两口古井遗址、1号线3期的“咸阳西站”内“回望秦都两千年”文博展,形成了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观。这种在现代交通设施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的做法,不仅让西安地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更增强了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不止如此,细心的乘客还发现了西安地铁各个站徽的秘密。西安地铁logo设计,被赋予了“城墙章”的美誉,其外方内圆的造型灵感源自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城墙,而每个站的站徽设计,以其独特性在全国独树一帜。

  西安地铁每个站点都拥有专属的标志,设计师巧妙地将文物元素与现代交通的便捷性相结合,这种“一站一徽”的设计理念,不仅让乘客在穿梭于城市之间时能够轻松识别目的地,更是对西安深厚历史文化的一次创新性诠释。这些站徽,有体现历史文化遗存内容,如鱼化寨、延平门、吉祥村、青龙寺等站点;有以地标建筑为主要表现内容,如丈八北路、太白南路、小寨、大雁塔等地标建筑类;还有生态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站点,如北池头、长乐公园;以经济商业等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站点,如科技路、国际港务区、新筑、保税区站等。

  西安地铁站徽的设计中,许多站点都采用了文物元素作为设计灵感。如大雁塔地铁站徽便采用了大雁塔的轮廓,体现了这一历史建筑的庄严与美丽;钟楼地铁站徽以钟楼的剪影为设计元素,简洁而富有辨识度;兵马俑地铁站徽以兵马俑的盔甲纹理为设计元素,展现了秦朝的军事文化;秦阿房宫地铁站徽以阿房宫建筑元素,传达了秦国建筑的恢宏大气。

  这些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展示,让西安地铁成为了一个流动的博物馆,一个地下的文化宝库,让每一位乘客在出行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地铁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