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西安制定城市更新实施规划 西电、团结片区等先行先试
2025-03-19 15:20:46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到:
  字体:【

 3月18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伟、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炜、市国资委副主任李义长到会,介绍有关情况。

  年底全市村庄规划管控覆盖率力争达70%以上

  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伟表示,2025年将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开展镇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立总体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体检评估机制。推进10个外围片区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形成全市单元详细规划管控一张图。推进村庄规划管控覆盖和上图入库管理,力争到年底全市村庄规划管控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土地资源保障。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优先推出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优质住宅用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需求。先行在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浐灞国际港试点开展产业用地储备工作,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快形成标准地供应产业空间,全力支持工业项目招引落户实现新突破。

  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城市更新,积极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加快实施详细规划编制,挖掘存量土地和资产整合潜力。全面建成并有效运用“地面一张图”“地下一张网”及“耦合平台”,推进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制定城市更新实施规划,引领西电片区、团结片区、幸福林带片区、三学街片区、张家堡片区等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功能有序转换的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模式,示范推动全市其他片区实施城市更新。

  持续优化“保回迁”项目“一村一策”方案,加强与详细规划衔接,加快项目手续办理,实现“保回迁”与“促开发”双向发力。优化不动产登记处遗政策程序,加大转移登记力度,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深入推进不动产服务规范化、数字化、便捷化运行,更多实现“交房即交证”,源头化解“办证难”问题发生。

  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生态屏障,全力守护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根基。用好激励奖补资金,持续推进耕地恢复和农田集中连片整理,力争实现全市耕地总量稳中有增,耕地布局不断优化。扎实抓好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零容忍”遏制新增违法用地。推进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建设,完成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探索建立西安特色生态保护修复模式。

  预期到年底能拉动大宗消费500亿元以上

  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炜表示,2025年将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市区两级协同组织,在汽车、家电、数码、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5个领域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预期到年底能拉动大宗消费500亿元以上。

  制定《2025年西安市促消费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商文旅体联动促销,重点举办双品网购节西安专场活动、“长安夜·夜未央”夜间经济主题消费活动系列活动,力争全市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

  加强与重点企业的“一对一”联系和包抓帮扶,切实围着企业转,会同相关部门形成“问题收集-派单交办-限时销号”工作闭环,服务企业促消费、稳增长。精准建立培育纳统企业“白名单”,积极推动商业综合体、连锁门店、新业态商贸企业、电商平台达限纳统,依托西安政策通平台免申即享、直达企业兑现惠企政策,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0家以上。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积极推进市内免税店开业,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巩固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丰富新兴消费业态,扩大优质供给。持续加强全域会展建设,全年展览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社区商业配套,全年建成不少于3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强化数字赋能,创造新场景、提供新服务,优化消费环境,打造商旅名街,着力释放大宗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文旅消费等潜力。

  国企改革主体任务年底前圆满收官

  市国资委副主任李义长表示,2025年将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确保6月底前基本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年底前圆满收官。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技术成果项目就地承接、就地转化。增强综改基金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有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清理撤销“空壳类”国有企业。鼓励市属企业紧抓部分央企处置“两非”“两资”的合作机遇,开展强链补链延链。

  推进上市公司提质增量。强化市值管理理念,积极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大上市后备企业的发展培育,支持一批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上市工作步伐。督促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机制,明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

  支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按照“一企一策、分类考核”原则在不同类型企业综合统筹共性、个性、专项任务等指标的赋分权重,精准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分类考核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投融资管理和债务管理,实行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债务化解,厘清政府隐性债务界限,严防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向政府债务转移。

  深化央地融合发展。发挥好央企进陕工作专班督导协调作用,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推进解决央地合作项目落地和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积极促进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在项目合作、资产处置、联合开发、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开展合作。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实习生 戴小曼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