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新执照,全程只跑了一次!”9月19日,陕西江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连连称赞,“企业的获得感,就是营商环境最真实的答卷。”
今年初,该公司计划新增3家子公司,仅经营范围核定、股权设置等材料就多达几十项。正在企业为手续发愁之际,西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主动派出“企业服务专员”上门,开展“一对一”指导,协助整理从营业执照、公章到股东证明等一系列材料,让公司很快就顺利领取了证照。
这是陕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8374.8亿元,占GDP比重为49.8%,逼近总量“半壁江山”。目前,陕西已有超580万户民营经济主体,它们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精准“滴灌”,民企轻装前行
“政府‘追着问题跑’的服务机制,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西安青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江云仍感慨不已。去年,该公司投资2.5亿元的项目在推进中遇到难题。关键时刻,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主动上门,组织专班对接协调,仅用50多天就帮助企业打通堵点,顺利完成全部验收备案。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实效。营商环境的成色,最终要由企业的获得感来检验。在陕西,一场以“精准”为核心的政策“滴灌”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今年5月,《陕西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围绕体制机制、发展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系统推出31项具体举措。该方案明确建立惠企政策动态更新机制,推动各项红利精准、快速直达经营主体,破解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服务的价值在于感知。在石泉县,“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改革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雷昌群欣喜地发现:“政府主动上门帮办代办,实实在在为我们疏堵点、解难题。”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上门”,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陕西通过构建常态化、精准化的政策“滴灌”机制,让民营企业的实际诉求听得到、看得见、办得成。
金融活水“解渴”,赋能专精特新
“仅13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华夏银行的贷款授信。”9月8日,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易明说。
作为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科光电研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现金流压力一度制约企业发展。西安市工信局等部门组成专项服务小组,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对接、审批和放款全流程,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陕西实施“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新增业务规模1013亿元,服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14.6万家,强化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
针对科技型企业,陕西推出“秦科贷”“秦知贷”等金融产品,鼓励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给予最高30%财政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多元化资本助力机制也在持续完善。陕西优化省级上市后备企业遴选机制,每年推动不少于300户民营企业入库,并对50家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专项服务。截至目前,省级上市后备企业总数已突破500家,一批优秀民企正借助资本市场加速成长。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民企勇当主角
“秦创原为我们匹配了西安交大陶文铨院士团队,省工信厅将公司列为‘氢能产业链主企业’,还配套500万元关键技术攻关资金,韩城市政府也开通了‘链主服务直通车’……”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辉谈起企业获得的精准支持,如数家珍。
旭强瑞公司2013年从生产液化天然气起步,2019年进军氢能领域。面对西北地区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空白,企业研发一度陷入困境。在政府“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与赋能下,2024年,公司成功获批陕西氢能领域首家院士工作站。
旭强瑞公司的跨越发展,是陕西民营企业凭借创新突围的生动缩影。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已超八成,不仅深度融入产业链群建设,更成为工业稳增长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万家,全省聚焦的34条重点产业链中,民营企业链主占比达51.4%,一个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随着“七大行动”的深入推进,陕西民营企业正以“拼”的精神、“干”的劲头,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竞争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群众新闻记者 郑斐)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