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智能驾驶如何更安全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专家建议建立“辅助而非替代”基本认知
2025-03-21 09:33:24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今年2月,比亚迪、长安、吉利等众多车企先后发布智驾普及战略,特斯拉也宣布为中国客户分批次更新软件,推出城市道路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智能驾驶正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车辆所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处于什么级别?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是如何认知的?会不会产生过度依赖?怎样更安全地使用智能驾驶?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智能驾驶成购车新趋势

3月17日下午,在小米之家西安市莲湖区G-PARK汽车旗舰店内,不时有消费者进店体验展车,并向销售人员详细询问关于车辆的智能驾驶配置、功能,以及是否需要额外付费等。

“现在来我们店里看车的大部分顾客对车辆的智驾功能更感兴趣,想要了解得更加细致一些。”店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如今价格已经不再是吸引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因素,是否具备智能驾驶功能和整车智能化水平成为影响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我最初想买电车是因为上班通勤比较远,用车成本计算下来要比油车低很多。”3月18日上午,在比亚迪汽车王朝网咸阳梦迪4S店内,刚试驾完一款新上市智驾版车型的90后冯瑶对记者说,“不到15万元能够有这样的智驾体验还是挺让我心动的,准备再多看几款,对比后再做决定。”

今年1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显示,高速NOA、城市NOA等高阶智驾功能,已不再是高端车型专属,正在向10万至20万元主流价格车型普及。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全民智驾”“智驾平权”浪潮来袭,很多人对汽车的期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驾驶和乘坐体验,具备城市领航辅助、自动泊车等智能驾驶功能和智能座舱的汽车正成为购车新趋势。

“尝鲜派”VS“保守派”

智能驾驶的进一步“普及”,吸引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和使用智能驾驶功能,但大家对它的看法和认识程度各有不同。

“作为一名里程超5万公里的智驾‘玩家’,我经常在高速公路和封闭的快速路上使用智驾。”一名有6年驾龄的理想汽车车主说,“以前没有智驾时,一天开1000公里几乎不可能,但有了智驾后,到了目的地,我甚至还能去吃个夜宵,这就是智驾带来的改变。”

“家里有两辆油车、一辆电车,智驾确实能让人轻松很多,现在省内短途出行我都会开电车,近期打算再置换一辆电车。”在蔚来空间西安老城根G-PARK店内,一位正在看车的消费者告诉记者。

对于智能驾驶,既有欣然接受、大胆尝试的“尝鲜派”,也有持谨慎和观望态度的“保守派”。

“我目前还没用过车辆智驾功能,只开启了车道预警功能。”年前刚换了新车的杨茜说,新车有不少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但她目前还是喜欢自己开。或许过几年技术发展更成熟了,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选择。

早在2022年3月,我国正式实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驾驶自动化等级划分为0-5级。L0至L2为驾驶辅助,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驾驶;L3是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在必要时接管车辆;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

“现在市面销售车辆搭载的基本属于L2级和L2+级(介于L2与L3之间)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导航辅助驾驶(NOA)、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紧急制动(AEB)等功能,能够辅助驾驶员轻松驾驶车辆。”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毅介绍道。

用户要建立正确的认知

韩毅认为,现阶段的智能驾驶技术面临三重挑战:技术层面的复杂环境感知边界、法律层面的责任认定标准和用户层面的认知水平提升。

“不少人对L2级智能辅助驾驶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它在任何路况下都能完美运行,甚至可能将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但实际上,它在应对暴雨、大雪、浓雾等恶劣天气和道路施工路段以及路口多、行人多、非机动车多等复杂路况时仍存在局限性。”韩毅说。

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68%的车主认为“辅助驾驶可短时脱手”,事故中32%存在“人机接管延迟”。

对此,韩毅表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准确理解智能驾驶的能力边界比掌握操作技巧更为重要。他建议用户建立“辅助而非替代”的基本认知,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注意力,手不能脱离方向盘,眼睛不能离开道路,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接管车辆。遇到复杂交通环境、恶劣天气或施工路段时谨慎使用智能驾驶。

在走访中,不少消费者也向记者表示,希望车企能够在宣传和促销时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避免过度营销。用户则希望车企能够通过场景化演示和线上持续安全教育,帮助大家构建正确的技术认知体系。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和系统升级,加强对智能驾驶系统使用的安全提示与监管。

“大家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对智能驾驶的过度依赖和错误认知,都可能让自己和他人置身于危险之中。只有当技术发展与用户认知形成良性共振,并经历多次反复的技术与场景迭代,智能驾驶才能真正安全地融入百姓生活。”韩毅说。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