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扬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更高期望。”3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招办主任曹良志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为响应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需求,西安交大连续10年稳定推动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2019年至今已增加招生计划1500人,2025年将继续扩招200人,招生规模将达6350人。
“瞄准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我们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能源互联网工程、网络安全、医工学等新兴专业,培养紧缺人才,探索解决关键难题。”西安交大教务处处长王秋旺说,为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学校面向国家需求,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确保本科生培养提质扩容。
在招生专业设置上,西安交大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制造、生命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2025年将继续扩大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储能技术、电气能源、医工交叉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曹良志说。
扩大招生规模不是简单增加数量,而是招生、培养、管理、就业联动优化专业规模。西安交大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招生规模优化调整。学校立足“双一流”建设目标,综合考虑在校生规模、师资配比、学科发展、培养质量、就业需求等多维度要素,通过动态调整各学院招生结构,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
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上,西安交大起步很早。1985年,学校就创办少年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今年,少年班已历经整整40年,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自主创新的“科学选拔、因材施教、发掘潜能、砥砺品行、培育精英”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初步破解了“基础-高等教育衔接难、早慧少年发现选拔难、因材施教方案设计难、心理与智力同步发展难”等教育难题。少年班至今已有毕业生1800余人,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2007年,西安交大先后创办钱学森班和侯宗濂班,培养在工科和医科方面具有特殊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2009年,学校数学、物理等专业先后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24年,西安交大创设“珠峰计划”(综改试验班)。该计划以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大师引领、优中拔尖、一生一策、科研为媒”为特色,通过构建师生“伴学伴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博一体化”的贯通培养模式、“一生一策”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项目牵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开展未来5年至10年世界范围内科学前沿探索。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能够在本领域作出重大科研突破,具有国际影响力及引领未来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说。
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西安交大不断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七大工程,面向未来建设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全流程、全链条开展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AI+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西安交大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形成了超前试点、全面升级的“1+3+4+N”的专业体系:建设1个AI专业、升级3个优势专业、增设4个AI赋能专业方向、探索建设N个“AI+微专业”。
在该专业体系中,学校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专业的改造升级,目前已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能源互联网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3个AI相关专业;深化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增设了智能化工、数据科学、数字经济、语言数据科学等4个“AI+专业”新方向。
“学校还将探索建设一批‘AI+微专业’,为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学习掌握AI知识和能力的机会,打造AI领域人才培养高地。”西安交大教务处副处长兰剑说。
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西安交大综合考虑各省高考报名人数、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重点向生源大省、中西部地区和重点高校录取比例偏低的省份倾斜,助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稳步扩大“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规模,切实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学子创造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