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九种体质的“专属养生经”
2025-03-31 10:00:0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沐妍

当下,亚健康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熬夜追剧后头晕脑胀、冷饮下肚便肠胃抗议、换季降温出现打喷嚏的症状……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正是中医所说的“未病”征兆。

春寒料峭时,有人单衣不惧寒风,有人却裹紧棉袄仍觉冷;盛夏酷暑中,有人清爽如沐凉风,有人稍动便汗如雨下。这些差异,恰是不同体质的生动写照。

3月24日,记者采访渭南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门诊医师韩琪,教大家学会辨识体质、顺势调养,把疾病的火苗掐灭在萌芽时。

探源“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和养生的一种思想和观念。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记载:“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韩琪介绍,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指通过顺应自然、调节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早睡早起、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适应阳气的升发。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则可以防情志致病。

既病防变即疾病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韩琪说,一方面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另一方面要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提前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如治疗肝病时,要注意调理脾胃,防止肝病传脾。

“疾病痊愈后,要注意调养身体,防止疾病复发。”这就是瘥后防复。具体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调节情志等,使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并巩固疗效。例如,感冒痊愈后,要避免过早劳累,注意保暖,防止再次感受外邪而导致感冒复发。

你了解自己的体质吗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类,为了使大家更好的对照了解自身体质,韩琪做了详细介绍。

“平和质是不虚不实、阴平阳秘的健康人群。”韩琪说,该体质的特点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头发稠密有光泽、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苔薄白、脉和缓有力。然而,平和体质人群较少,大多数人为另外八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偏颇体质。

气虚质: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阳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舌淡胖嫩,脉沉迟。

阴虚质: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体形偏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痰湿质: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苔腻,脉滑。

湿热质: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苔黄腻,脉滑数。

血瘀质: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口唇暗淡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气郁质: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瘦者为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特禀质: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因人施养,九体九法调阴阳

韩琪医师将中医智慧搬进现代厨房,根据九套“体质说明书”,为各类人群提供了生活化的调养指导。

平和质:饮食宜均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合理搭配,可多吃山药、小米、百合等性平的食物。

气虚质:宜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糯米、大枣、山药、白扁豆、鸡肉、香菇等。日常避免过度劳累,可练习六字诀中的“吹”字功,有助于补气。

阳虚质:建议多吃温阳散寒的食物,如羊肉、韭菜、核桃、干姜、肉桂等。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腹部和下肢,可多晒太阳。

阴虚质:宜吃滋阴清热的食物,如黑芝麻、百合、枸杞、桑椹、鸭肉等。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可用知母、黄柏等中药泡脚,以滋阴降火。

痰湿质: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荷叶、陈皮等。

湿热质: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苦瓜、黄瓜、芹菜、马齿苋等。还应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可定期拔罐、刮痧。

血瘀质:宜食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桃仁、红花、玫瑰花、黑木耳等。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等。也可使用红花、艾叶等中药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

气郁质:多吃疏肝理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柚子、香橼、柴胡等。可按摩太冲穴、期门穴等。

特禀质: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原食物。可适当食用具有益气固表作用的食物,如黄芪、白术、防风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做好室内清洁。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