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诗韵蓝田添动能 绘就“唐诗之都”新画卷
2025-09-11 10:50:45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见习记者 张希若

  初秋的蓝田,终南含黛,滋水含情,一幅浸润着诗意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9月9日,记者跟随西安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诗道终南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蓝田县主题采访活动,踏上诗人足迹追寻之旅,于山水与古迹间,探寻西安唐诗文化的深厚魅力。

  提及蓝田与唐诗的渊源,其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千百年前,有韩愈、李商隐留下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有“诗佛”王维在蓝田辋川隐居十四载,创作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千古名句,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也为蓝田沉淀下厚重的诗文化底蕴。

  文脉的延续,离不开代代相传的守护与传承。采访首站,记者走进蓝田县滋水小学,只见学校师生身着汉服,诵读了《锦瑟》,表演了原创舞台剧《王维在蓝田》。校长郭艳介绍了唐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唐诗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远,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她自豪地说:“在学校环境润泽、课程融合、活动涵养三方面的推动下,孩子们由衷地喜欢上了唐诗。”

  随后,记者探访了白石滩、欹湖、孟城坳等历史遗迹。“看这河谷开阔、水流平缓,与王维‘清浅白石滩’的诗句描述相符合!”在闫家村旁的河岸上,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介绍,为确认遗址方位,团队曾对照古籍反复勘察,才最终锁定此处为白石滩遗址。

  站在欹湖遗址,抬眼望去四面山峦合围,形似车轮。这便是“辋川”地名的由来——山如车辋,川为轮腹。目前,“王维辋川二十景”已有十五处明确点位,每一处都经得起考证。

  守护好文化遗产,更要让其“活”起来、“火”起来。今年以来,蓝田县依托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优势,系统梳理了古籍、方志,编撰《历代蓝田诗选析》,收录唐诗113首,其中诗佛王维作品17首,同时撰写了《诗佛王维与辋川》。

  “我们根据与蓝田有关的唐诗名篇、诗人足迹,策划推出3条唐诗主题旅游路线,分别为蔡文姬纪念馆、水陆庵、王顺山、蓝关古道东南线;白鹿原影视城、蓝田玉博物馆、汤峪温泉度假区西南线;灞水源头、辋川溶洞、葛牌古镇南线等唐诗主题旅游线路。”蓝田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贺新锋介绍。

  不止于此,蓝田县还将唐诗文化融入生活场景,让诗意触手可及。结合辋川二十景特色,研制了“诗意辋川”特色菜品,让游客在品味美食时感受诗画意境;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搭建全民读诗的平台;编排舞台剧、诵读等唐诗文化节目,以多元形式展现唐诗魅力,持续扩大蓝田唐诗文化的影响力。

  “蓝田县以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为契机,以诗为媒、以文聚力,在持续挖掘唐诗文化资源的同时,不断创新蓝田诗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让唐诗文化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贺新锋说。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