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清晨的咖啡香,唤醒无数人的一天。而杯中每一缕风味,都联结着一场从原产地到舌尖的漫长旅程——其背后是一条横跨种植、加工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与之相关的新职业也正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许多消费者的印象中,咖啡师是行业主角。然而,一杯风味出众的咖啡,其根基在于生豆处理与专业烘焙。“生豆通过烘焙转化为可供后续加工的熟豆。这一过程奠定了一杯咖啡的风味基调。”从业者齐恒玄道出关键。11月17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2016年,齐恒玄创立质疑者咖啡,开启咖啡烘焙业务。次年他便远赴埃塞俄比亚,深入探访当地咖啡种植与咖啡馆文化。2018年取得西安市首批咖啡烘焙类食品生产许可证,随后在云南建立合作庄园,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产品闭环。
在西安市鄠邑区700平方米的烘焙工厂里,价值百万元的智能烘焙机正在运转。只见操作员轻触控制屏,生豆便通过密闭管道自动投入滚筒,在精准控温下烘焙。
“这台设备能完成从上料、烘焙到冷却、去石、下料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齐恒玄介绍道。随着烘焙完成,熟豆自动排出冷却,车间弥漫起浓郁的咖啡香。一批30公斤的咖啡豆装桶送至质检区,由工作人员抽样检验,随后进行分装与封口。“所有烘焙数据都会完整保存,确保每一批产品都能精准复现,实现风味稳定的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咖啡豆首先是农作物,有其自然属性。”齐恒玄表示,咖啡豆加工需要凭借丰富经验,根据其产区、品种特性等因素进行微调,在保证食品安全与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风味图谱。“口味的实现要经上百次拼配测试和烘焙参数的调整。”这种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的特点,对从业者的技能与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
市场数据印证着行业活力。《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咖啡人均年消费量达到22.24杯。据艾媒咨询数据,2025年我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2029年有望达到1.39万亿元。
小小咖啡豆,正在撬动大产业。新职业的涌现,不仅印证着咖啡市场的蓬勃发展,更推动着产业链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升级。这一趋势下,兼具敏锐感官品鉴能力与扎实烘焙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正迎来属于他们的舞台。
一杯好咖啡,既承载着原产地的风土气息,也凝聚着加工环节的技艺精髓。它不再只是饮品,更逐渐成为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个性的载体,氤氲出愈加浓郁的醇香。

齐恒玄向记者介绍咖啡豆成品。

齐恒玄展示制作好的咖啡。

齐恒玄操作咖啡豆烘焙设备。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