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通过后,王庭虎检查线路动态质量。关富成摄
“王庭虎!王庭虎,这是王庭虎!”近日,铁路系统一参观学习团步行穿过襄渝线大巴山三线隧道,参观黑水河钢梁桥时,看到一着铁路工服的中年男子经过,有人惊呼道。
47岁的王庭虎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巴山线桥工区工长,曾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4年度推荐人物,获得西安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全路百名标杆班组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在全国铁路系统俨然是一位名人。
1988年,王庭虎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巴山工务车间所辖的松树坡线路工区。松树坡紧邻巴山站,环境艰苦。他和工友有时坐顺风车,有时走路到巴山。他谨记第一代巴山养路人解和平所说的一段话。
“老师傅说,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王庭虎说。
新入职时,他在铁路养护工作中,认认真真干好师傅分配的工作之外,还特别喜欢拿着拨道器,俗称“千斤顶”的工具撬铁轨。他说:“只有拿‘千斤顶’时,离道尺最近,才能学到如何测量铁轨的距离。”正是因为勤奋好学,五年后,他被提拔为巴山线桥工区工长。
善于学习和琢磨的王庭虎逐渐总结出一套把脉铁路的秘诀——起、拨、改。起,即铁轨单位距离出现凹凸点时,需要起平,防止行车时颠簸;拨,即当弯道弧度不均匀时,需要按转弯半径核算矫正;改,即两条铁轨间的距离误差超过规定值时,需矫正归位,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巴山工务车间管辖的线路,有襄渝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曲线半径和最大的坡度。其中,大巴山二号隧道堪称“地质博物馆”,起初列车限制时速15公里,几位外国专家来会诊后,给隧道判了“死刑”:要么报废,要么重建。但巴山人不相信,从1978年线路运营至今,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干。如今列车经过这条隧道的时速已经提高到了90公里。
道路基础不好,王庭虎靠什么呵护这段铁路线37年无事故呢?
王庭虎说,养护铁路要摒弃现场的粗放式管理和维修,要按工厂式单元化管理和维修。哪一段道路养护过了,哪一段是维护重点,这些都需要规划。正是在这种养护思路指导下,王庭虎用200米、400米等精准化的单元式维修,确保养护的12公里铁路线几十年零事故。
如何实现精准化的单元修?每一次去现场,王庭虎都会随身带着笔记本,里面记着不同路段的维修计划、进度和所需材料。每个月有5天时间,他拿着轨距尺,每隔4根枕木,弯腰测量一次轨距和水平,测完上下行线路得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1988年以来,他行走的线路累计超过12万公里。而今,在全路动态综合检查中,全长10658米的新大巴山隧道实现了扣件无松动、轨距无出分、曲线无超限等七项指标连续37年零误差的目标。
步行上班,步行下班。几十公里的铁道线上,王庭虎和他的徒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呵护着,成了享誉全国铁路系统的“赤脚医生”。本报记者薛生贵实习生符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