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24时,武汉新增确诊病例8例,已经降至个位数;湖北除武汉以外,所有地市已连续1周无新增确诊病例;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7例,其中6例为境外输入病例。
持续关注疫情数据报告的人,定能从中感受到,从武汉“封城”至今51天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国全社会力量、中国医务人员和中国军队医务工作者,付出了怎样艰苦的努力。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是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援湖北医疗队144名医护战斗在武汉,自首批队员1月26日出发距今已48天,48天以来,时时关注武汉战“疫”动态,是每一位交大二附院人由衷的牵挂。
曙光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予前线战“疫”人极大的鼓舞。3月9日,全国28个省份新增确诊病例实现零增长,其中西藏已经连续40天新增病例为0,青海已连续33天实现零增长,贵州连续22天零增长。3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新增发病数在持续下降,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各项防控工作。”
鼓舞也来自亲手救治的病人出现的积极变化。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10西病区,西安交大二附院第三批援湖北国家医疗队130人在此工作。这是一个集中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区,截至2月29日,病区累计收治病人69人,治愈出院28人,重症转轻症累计13人,已多日无新增死亡病例,抗疫工作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看到患者在医护积极努力下回家,这是对医疗队员最大的鼓舞。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西院住院部7楼西病区也是医院设置的危重型病区,这里还专门开辟了能开展有创机械通气的“迷你”重症监护病房。二附院有4名医护作为陕西省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员在此工作(因人数少他们自称为二附院小分队),自2月5日进驻病区至今,小分队目送29名患者转至轻型患者诊治定点医院或出院。每一次的欢送,都带给他们极大的振奋。
在武汉市第九医院住院部10、11楼,同样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病区,其中包括8张ICU床位,二附院有10名医护作为陕西省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在此抗疫。从1月29日陕西医疗队接管病区至今,共收治114名重症及为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51人。
日前,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相继发布通告指出:全省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遏制,疫情控制取得积极进展。出院病人持续增加,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病亡人数持续下降,说明救治效果稳步提升,呈现向好的局面;武汉市以外地区,在做好健康管理、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的办法,集中精准输送务工人员安全返岗,帮助外地滞留在鄂人员安全有序返乡。
……
队员们坚信,曙光就在眼前。
竞跑
2月28日,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分析研判认为“零增长并不等于零风险……不能盲目乐观,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从全国疫情态势来看,湖北省和武汉市仍然是疫情的中心。”
前线的战“疫”状态正吻合了上述观点。严冬正散,春阳渐暖,勇士与病毒的较量优势已现,但决战不容丝毫懈怠。他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与死神鏖战、搏杀,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硬核,既有不畏风险的果断出手,也有结合临床实战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方案。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二附院医疗队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为主的细胞因子风暴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病情转危、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甄别、抢先治疗是遏制疾病“咽喉”的要害。2月28日,78岁的男性患者余某某,突然再次发热、气短、呼吸困难,复查IL-6水平高于正常值近100倍,主管教授马肖容主任医师带领治疗小组准确判断系二次CRS复发,领队巩守平积极协调CRRT设备。29日,团队果断实施“托珠单抗、大剂量丙球联合CRRT三联治疗”方案,吕治安医师在正压呼吸头套三级防护下成功盲穿股静脉置入双腔导管,医护协作挽救了患者生命。“三联三快速”治疗国内未见报道,属全国新冠肺炎创新领先治疗。
2月26日,病区收治了一位73岁的特殊新冠患者,老人双侧额颞顶部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大量),脑疝形成,生命危在旦夕。巩守平教授当即决定手术,由他主刀,麻醉科吕建瑞教授协助麻醉,手术室古茹副护士长担任巡回护士,同济医院神经外科陈娟主治医师,麻醉科樊龙昌,手术室护士长旷婉等医护人员团体协作,为该名患者在全麻下实施了硬膜下出血钻孔血肿引流术,患者转危为安。
2月17日晚,巩守平领队、吕建瑞主任、王岗副主任、张丽及吴丽娜两位护师,在缺乏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及镇静、肌松药物的情况下,选择直面患者口鼻,应用传统喉镜对病区氧合难以维持的85岁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2月19日晚,医疗队和大后方专家团队联手,为该患者会诊优化了诊疗方案。吕建瑞主任制定的二附院《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流程及应急预案》,让更多患者得以及时救治,同时保障了医务人员安全。该应急预案得到了其他医疗队的认可,被推广使用。
2月13日,在国家卫健委主持召开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23支医疗队新冠肺炎救治沟通会上,西安交大二附院领队巩守平汇报了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交大二附院王世臣教授首次成功应用大剂量维C抢救急性克山病心源性休克患者,将患者死亡率从95%降低至5%,并获得国家科学大奖。巩守平团队分析了新冠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炎症反应所致的心肺功能衰竭,讨论了大剂量维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拟定了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分别采用6g/d及12g/d剂量治疗的具体措施,同时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建议针对肺部炎症反应失衡所导致的急性损伤加用大剂量氨溴索等药物,应用后患者病情均趋于好转。
在武汉市第九医院、在协和医院(西院),二附院第一、第二批医疗队员,同样在想方设法综合施治,分享团队经验,所有人都拼尽全力,只为在和病魔的竞跑中获胜。
搏斗
时间回看至1月底至2月初。“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党中央发出的最强音。
三批医疗队所在病区都住满病人。为了尽快能有病患治愈出院再收治新病人,为了缩短同胞们受病魔威胁的时间,为了减少感染率和病死率,队员们除了技术层面的救治,亦经历了艰难的意志磨炼,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武汉九院,当医疗队和平副主任医师问“今天是几号,星期几?”时,竟无一人答对。严峻的疫情、昼夜轮流的8小时倒班、忙碌紧张的救治、有创操作的风险,时刻让队员神经紧绷,身心均进入应战状态,却忘了今日几何。队里4位副主任医师都有非常丰富的重症患者救治经验,领队田长印低调实干担当。副领队和平除了参加本病区病人的查房、抢救及专家讨论,还参加其他病区病人的会诊工作,特别是当地感染新冠肺炎医护人员的会诊,遇到患者有多学科问题时,她会积极联系后方的二附院专家团队远程会诊帮助解决。吴媛、明宗娟副主任医师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在当地医院软硬件设备受限,尤其是初期氧源压力低、供氧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时,联合应用多种呼吸支持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积极开展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多位患者经积极救治后脱离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甚至痊愈出院。一位76岁的女性重症患者,有肝硬化、糖尿病的基础病,出院时激动的说“是医疗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主动要求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与医护人员的合影,要让家人看看近1月来照顾她的医疗队员的模样。
在协和医院(西院),小分队队长张正良副主任医师,是七层西病区的主任,除了需要负责整个病区的医疗管理、行政协调外,还定期到病房内进行查房,针对每个重危患者的病情,调整呼吸机的模式与参数,指导调整诊疗方案,带领医生团队为危重患者救治而努力,同时还总结出“一体化两岗位三线制四定床五补充”的管理经验。在监护室,史红阳副主任医师来回穿梭在百步空间,很快就热出汗来。看着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听着监护仪不同节奏的心跳声、嘀嘀嘟嘟的报警声、痛苦的呻吟声此起彼伏,她突然有一阵压抑。随即发现一名55岁的患者呼吸困难尤为显著,生命体征频繁报警,经反复调整呼吸机参数,追加药物处理,直到应用强心剂、持续心肺复苏……此时此刻,所有的身心劳累都化为乌有,内心只有一个信念,救人!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领队巩守平书记与王岗、吕建瑞、马肖容、高登峰等中层干部,与一线医生一起走进隔离病房参与交班查房和临床救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有二线和一线医生每天进到病房不漏一人查房,了解病情、查看化验单、补充检查、参照最新指南调整用药,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病区收治了各种复杂病患,有不同孕周的待产孕妇,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肠梗阻患者,有股骨颈骨折的卧床老人,有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有肾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硬膜下血肿患者等,均得到妥善处理。
关爱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护士的关爱,是贯穿救治全过程的身心照护。对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住院与家人分离、独自面对陌生环境的新冠病人而言,这样的关爱和照护尤为重要。
近日有报道一位新冠治愈者出院时说:“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见过护士的眼睛。”在隔离病房,正是一双双坚定、和善、充满爱和力量的护士的眼睛,给了患者莫大的希望。
在武汉九院,邵娜、杨雪、阎京京、杜丽莎、殷美静和医疗队的护士2人编一组,每组管8名患者。邵娜组里8人中有5名卧床患者,其中一个还插着胃管和尿管,翻身、喂药、喂餐、喂水、监测生命体征等,平日简单的操作在防护重围下变得十分费力。因为是隔离病区,护士还负责病人的生活护理,全身“武装”穿梭在病房,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口罩勒疼了耳朵,护目镜压伤了鼻子,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只为患者能早日康复。邵娜讲述到,有一位患者想喝水,她走到床前倒了一杯水,有点烫,她就把水倒在杯盖上一点一点看着患者喝下去,就是这样的一次鼓励,一个微笑,却能带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协和医院(西院),孙云、何其豪两位护士深知,他们代表的是西安交大二附院,任何时候都要有二附院人的担当,绝不能掉链子。孙云在战疫日记中写道“来到武汉,我走过忙乱,而学着坚持;我经历风雪,也会看到阳光;我偶尔低落,但我学会了控制!在和患者的接触中,我逐渐适应了当地语言,和患者之间搭起了一条桥梁,我们共同的目标都是要让患者尽快健康地出院。”她说,每当患者看到护士们跑破的鞋套、听到护士忙碌中的喘息,就会心疼的说“哎呀,你们太辛苦了,坐下歇歇吧!”这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陕西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二附院护理部主任杨惠云,是医疗队护理工作的主管人,她从护理管理、临床护理、院感防控、护理队员的生活起居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开展工作。她指导护理组实施精细化护理;经常进入病区查房,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督促呼吸功能康复训练;监督队员落实防控措施;从生活、工作上关心队员,被护士们亲切地称为“杨妈妈”。在她的带领下,医疗队护理工作赢得患者赞誉,高炀在病区的广播稿《聚萤火之光,照中华大地》坚定了患者与病魔斗争的信心;龙俊宏护士长用手势和聋哑患者沟通,被称为“最美舞姿”;古茹护理的病人要和她拍照:“我要加油,我要出院,这样你们才能早点回家。谢谢你们!”
在武汉,护士们变得更加感性,孙云说,看到电子屏上闪烁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她的眼泪会不自觉的在眼里打转。
抗疫战斗中的关爱是多方位的,医生们的关爱同样让患者感恩,“谢谢西安交大二附院的专家们,你们来了,没有嫌弃我们,我们就更安心了!”这是很多患者对医疗队专家们说的一句话。
来自战友间的关爱,来自大后方亲人和同事的关爱,来自武汉市民和志愿者的关爱,以及病人的每一声感谢,都能给予医疗队员们满血复活的战斗力量。
……
通过实施医护人员对管理病患及医护人员自身的基线心理、入院后阶段性心理、出院前心理的评估和干预,以及患者及医护配合救治进行的力所能及的系列康健锻炼,医疗队形成了以心理支持和康健辅助为主体“两群双轨分层四段全方位”医学人文关怀方案。
运行以来,临床疗效显著,得到住院和出院病患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医疗队全体队员整体心理状态良好。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重要的医学人文关怀支持对于提高救治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的全新医学模式!”医疗队认为,而且他们仍在抗疫前线积极地探索着,希望可以进一步优化、推广、总结,为更多患者服好务护好航!
备战
时间回溯到1月下旬。“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锵铿之声在中华大地回响。
1月26日,西安交大二附院第一批医疗队10人抵达武汉。随后的2月2日和8日,第二批4人、第三批130人相继抵达。
“不打无准备之仗,坚决完成任务,平安归来”是每批医疗队的庄严承诺。
备战从出发前就开始了。学习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防控指南;集中培训洗手、穿脱防护服、隔离衣;增强免疫力、调整心理;准备支援武汉和自身应急的防护物资……
真正的实战集训从落地武汉开始,这是每批队员抵汉的第一课。
第一批队员进驻后,受到先期到达的湘雅医院和地坛医院感控专家的培训指导。练习时,一向和蔼的二附院感控办王红梅副主任技师化身“严管”,她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讲授,反复示范,严厉地监督队员穿脱防护服和隔离衣,逐个过关。她率先进入九院病房按传染病要求进行改造和设置,监管进出医护的防护工作,督导“三区两通道”感控规范执行情况,监管保洁的防控,参与到患者出入院各个环节……正所谓“管天管地管空气”。她会再三强调各种细节,诸如进入红区后身体避免擦挂,防止碰到尖锐物品等;会突临病房,查看队员有没有回套针帽等危险动作,成为队里最贴心的“安全卫士”。
第二批、第三批队员的培训同样严格,但时间更为紧迫。第三批医疗队到达后23小时即接管病区,他们并无金刚之躯,唯有英雄之志。领队巩守平强调“大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守规矩,按程序是最安全的路径,千万不要思想麻痹!”领队助理马肖容总结出“两地(医院病区和生活驻地)、三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三默念(进门后、出门前、起床后默念防护)”便于大家记忆;管理组常务副组长吕建瑞主任提醒大家“要改变生活方式,注意防控细节”。队员们自述良好的心态、放松的情绪和正确的防护是迅速应战的锦囊妙计。
就这样,切记切记再切记,熟练熟练再熟练,在一遍又一遍的互相观摩、监督中,一切变得不再那么难了。
病区管理、医疗流程、诊疗制度也是备战必修之课。
战斗在武汉九院的和平副主任医师、协和医院(西院)的张正良主任医师,都是省内医疗队的主力队员,参与病区流程和诊疗方案的讨论制定,跟进学习国家卫健委新版诊疗指南。和平是二附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张正良任所在病区主任、医疗组长、党支部副书记,他们在备战和救治工作中处处带头。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疗队在完善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及病例书写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制定并推动落实“三线两层两轨”值班制度,即分一二三线查房制,分别实行6小时、24小时两轨值班负责制,同时设立日常医疗组和疑难危重症组两层诊疗团队;起草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不断完善以确保科学防控、正确决策。在队里,因为领队巩守平的稳定军心作用,因为“有困难、找老吕”的吕建瑞为大家服务贴心,队员们把“二院守平,老吕建瑞”作为吉祥语记在心里。
党的旗帜引领思想,是医疗队始终坚持的动员战方略。
三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把“精神抖擞、同心同力、科学防治、战疫必胜”作为党支部的口号,也是党员和队员的坚定信念。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第一次备战会由党支部召开。此后,党员政治生日、入党积极分子党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红旗渠精神、西迁精神、“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抗战迁陕精神、卫生职业精神等,都成为联系抗疫实际的党课学习内容。在武汉九院,党员们和医院大后方党支部通过视频党课共同过组织生活。线上线下、前线后方,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出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袭,让2020年的庚子春节注定载入史册。
1月24日,在这个不寻常的除夕之日,医院发出了援湖北医疗队报名通知。
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的微信接龙不断。“我是党员,我先去!”“我熟悉呼吸机的使用和护理!”“我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操作CRRT机。”“我家里没有负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应该带头去最前线;作为医务人员,我已做好了充分的打硬仗准备。”“此时不出手,枉费从医心!”奔赴的“理由”有很多;也有“没有为什么,就是听从内心召唤”的纯粹无“理由”。
老家在湖北随州的明宗娟副教授未被列入第一批出征名单,她毅然表示“一是我是呼吸科专业医生,去支援是使命所在;二是湖北是我老家,家乡有难,理应报效支援!”她如愿首批到达武汉九院危重症医学科,但没有告诉老家的父母。
“剪发明志,轻装上阵。”缕缕秀发化作必胜信念;“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托起一颗颗赤子之心;“爸妈,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份舍小家的胸襟彰显出大爱;“非典时你们保护90后,现在换90后保护你们”,年轻的心声展现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豪迈的誓言突显出情怀。
第一批医疗队组队10人,从通知到确定名单不到半小时;第二批4人更快,在已报名单里挑选;第三批队国家医疗队组队130人,仅仅2小时多就报名数百人,让领导为难的不是让谁去,而是让谁不去。130人的队伍从接到通知到集结出征,不足12个小时,期间还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培训。
在医院援湖北的144名队员中,有最年长的59岁感染科田长印副教授;有最年轻的23岁护士宋娇娇、张萌、苏雪;有曾经的援疆援藏干部吕建瑞、高登峰、张正良,有刚刚结束援藏工作休假尚未到期的罗花南;有曾经驰援四川抗震救灾的巩守平;有民进党马师洋、农工党史红阳、九三学社马肖容等民主党派成员;有党委书记、中层干部,有普通医护职工。在疫情面前,他们只有一个称谓:战士。战士的初心是: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他们未负初心。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为医疗队壮行时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你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冲向疫情最前线,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中华民族还没有在任何磨难中退却过,这次也一定能够过关。”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赠医疗队:“二院勇士,于奋战中矗中流砥柱,于组织中显精湛技能,于细微中见爱意纤毫,于凯旋中颂华歌豪情。”
武汉疫情防控仍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毫不放松,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忠诚卫士,牢记着这份重托。(党变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