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3月19日,陕西博菲特流体控制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质量检验部的车间里,检测仪器发出规律的低鸣。部门主管王海波正带领团队进行当天的首批产品测量,他们的身影在精密仪器间穿梭,如同守护产品质量的“门神”。
陕西博菲特公司质量检验部以“24道质量防火墙”著称,从原材料入厂检测到成品包装,全程覆盖2300余台高端阀门的质检任务。
质量检验是系统工程,差一点都不行。如何把好产品质量关,保证产品的合格率,是质量检验部工作人员需要完成的答卷。
“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细心是关键。”王海波说,部门分成两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规划相应的工作,每个人都会参与每一个工序,并相互督促监督,所有的检验数据必须保存3年。
2022年的一次例行检测中,团队发现某批次阀体尺寸连续出现0.1毫米的偏差。当加工中心反复自检设备无果时,质检员孟莉华用显微镜在夹具夹缝中发现夹头上存在头发丝大小的异物。
“就像医生给设备做手术,必须用放大镜找病灶。”这位从业6年的“质检老兵”如是说。她的工作台上,整齐排列着按日期归档的检测记录本,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上万次质量追溯数据。
“质量检验是与时间赛跑。”王海波指着正在运转的三坐标测量仪说。由于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加工后的零件尺寸会在数小时内发生微妙变化。
为此,团队形成了“当日事当日毕”的工作铁律,即便遇到突发问题,也会分组轮班攻关,确保每个检测数据都是“热乎”的精确值。
这种与时间赛跑的执着,使公差控制精度达微米级,更催生出“多维度形变监测算法”。该技术于2024年成功应用于高温高压阀门检测,使极端工况下的形变预判准确率跃升至98.7%。
作为团队带头人,王海波定期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成员赴西北大学材料实验室观摩学习,还建立“轮岗互学”机制。
设计师出身的何念祖对此深有体会:“王工带我走遍所有加工工序,现在我能通过车床转速预判产品表面粗糙度。”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培养模式,让团队累计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19项实用新型专利。
今年,团队主导的“云端质量数据共享平台”上线,实现供应链质量参数实时互通,原材料异常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这项突破推动陕西博菲特公司成为行业智能质检标杆。
从咸阳市工人先锋号到陕西省工人先锋号,荣誉墙上不断增添的奖牌见证着这个团队对质量的坚守。当问及成功秘诀时,王海波轻抚着刚检测完的阀体说:“我们不过是把‘差不多’变成‘差一点都不行’,把合格品锻造成精品。”
透过检测室白雾,质检员校准仪器的身影,恰似一组精密的机械表芯,永不停歇地为产品质量精准护航。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