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党瑞
钻机轰鸣,泥浆飞溅,地层深处是战场——在陕西省煤层气钻采分公司,雪姆钻机党支部如同一把锐利的钻头,不断突破地质限制、挑战施工极限,在地矿勘探、抢险救援、跨域开拓中树立起一座坚强战斗堡垒。他们用行动证明:党支部不只是一个组织,更是一种方向、一股力量、一面旗帜。
党员带头蹚出“外拓之路”
“走出陕西,闯出新天!”2022年初,公司将战略目光投向省外市场,雪姆钻机党支部第一时间响应。山西某新区块成为他们的首站“试验田”。
陌生的地理环境、冬季低温导致的设备启动难、村民因不了解施工情况而阻工……困难像一层又一层岩壁,挡在开拓的路上。
“没有退路,只能向前。”雪姆钻机党支部书记在动员会上这样说,同时连夜召开会议,迅速成立省外开拓党员突击队。
老党员周工带着两名青年技术员,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中连续3天调试设备,终于攻克了柴油机低温启动难题;党支部委员小李带队,踩着积雪走进村民家中,耐心讲解项目开采的政策意义和安全保障,渐渐解除了村民的顾虑。那段时间,井场旁的简易板房成了临时指挥所,也是党员们的“家”。很多人连续1个月没回家,三餐不定,却无一人抱怨。
最终,这支队伍不仅提前11天完成全部钻井任务,创下该区块钻井速度新纪录,更实现了多分支水平井筛管全井段下深,钻井质量和效率均获甲方高度认可。
关键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
如果说省外开拓考验的是韧劲,那么抢险救援检验的则是党性成色。
2024年的某矿煤矿救援孔一役,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矿区突发险情,救援孔成为维系井下安全生产的唯一通道。地层复杂、工期极紧、精度要求极高,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让雪姆上!”公司党委的命令简短而坚决。雪姆钻机党支部迅速响应,组织党员骨干组成突击队,10小时内完成所有设备动迁与现场布置。
技术组长、党员小徐带着团队连夜优化钻井参数和泥浆配比。在人停机不停的连续作业中,很多党员连续36小时没合眼,尽管双眼布满血丝,但仍紧盯操作界面。
第四天凌晨,钻孔精准贯通,比预定时间大幅提前。现场响起了掌声——这掌声,是给技术的,更是给信念的。
今年的一处煤矿救援任务则是一场与天斗、与地争的战斗。暴雨持续,山路变成泥河,设备车寸步难行。“不能等,抬也要抬进去!”雪姆钻机党支部书记挽起袖子,带头跳进泥泞中。党员、积极分子组成“人链”,肩扛手推,硬是把关键设备一件一件运抵井位。
钻进期间,他们遇到了罕见坚硬岩层,钻头磨损远超预期。党员赵师傅提出改进钻具组合,在现场反复试验,调整角度与压力,其他人轮班接力,困了就裹着大衣蜷在钻台旁休息片刻,醒来继续顶上。最终,该井施工时间从最初的6天压缩到4天,他们真正兑现了“打通生命通道”的承诺。
让党支部成为“战斗堡垒”
战斗力的背后,是扎实的组织建设和持续加强思想引领。
雪姆钻机党支部始终把握“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推动党建工作与钻井生产深度融合。
支部设立党员责任区,在关键岗位、艰苦环节悬挂标识牌,让党员亮身份、扛责任;开展党员示范岗评选,激发“做给群众看,带着职工干”的带头效应。同时,推出技术党课,把培训课堂搬到井场,由党员技术骨干结合实时井况讲解操作要点、处置经验,实现了党组织活动与生产技术会议同频共振。“师带徒”是另一项特色传统,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和青年技术员结对传承,不仅教技术,更带作风、传信念。
严管,更有关爱。党支部委员定期驻井值班,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及时帮助职工解决家庭困难、疏导情绪压力。一位家住陕北的年轻钻工说:“支部就像我们在外的另一个家,有组织在,心里踏实。”
当前,面对公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雪姆钻机党支部持续在思想淬炼上再“深”学一层,持续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攻坚克难上再“多”拼一分,聚焦深井、复杂结构井等技术高地;在创新增效上再“快”进一步,激励党员牵头技术改革、工艺优化;在凝聚人心上再“实”做一点,巩固支部作为职工依靠、攻坚核心的地位。
钻机是钢铁组成的,但人是有温度的;井深是有限的,但党组织的战斗力是无穷的。雪姆钻机党支部将继续以钻头般的坚韧,穿透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让党旗始终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