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鹰”团队与新员工合影。
日前,“丝路交通杯”技能竞赛的领奖台上,中铁一局三公司“飞鹰”测量团队再次捧起冠军奖杯。这是他们继“中铁一局”杯连续四年夺得团体第一名之后的又一次折桂,但这次胜利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标志着这只“飞鹰”在从传统测量向智能测绘的转型之路上,羽翼渐丰。
荣誉的背后,是“飞鹰”测量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突破。从新疆的戈壁荒漠到南国的湿热工地,从川藏的高山草甸到陕西的黄土高坡,乃至远赴孟加拉、东帝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一个精准坐标的背后,都凝聚着“飞鹰”团队对测量精度矢志不渝的追求。
就在此次竞赛前两个月,团队刚在宜涪高铁控制网复测中经历了一场“火炉”考验。七月的重庆,体感温度突破50℃。在热浪蒸腾的工地上,即便微米级的偏差,都可能在工程中被放大为隐患。

唐飞培训新入职员工。
为与时间赛跑、与精度较真,三公司测绘公司团队负责人唐飞带领团队制定了“错峰作战”方案——黎明即出,戴月方归;正午轮班,严防中暑。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借助遮阳伞、冰袖等防护措施,定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用汗水守护着数据的连续性。这样的场景,不过是“飞鹰”日常的缩影。
如果说对传统测量的坚守是团队的根,那么对智能测绘技术的探索,则真正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宜涪高铁前期的山区测绘任务中,团队遭遇了传统测量方式难以克服的障碍——悬崖深谷与茂密植被使得原定一个月的工期几乎无法完成。关键时刻,团队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航线规划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设备不仅有效应对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干扰,还通过智能算法实现了航测路径的自主优化。
测量主管辛伟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也是最早掌握无人机地形测绘技术的骨干。当他提出采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进行地形复测的设想时,立即得到了唐飞的支持,并迅速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在多个项目中的反复试验,团队最终成功开发出无人机航线规划设备,为高效采集地形基础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成果也荣获国家专利。辛伟至今难忘那一幕:无人机在屏幕上划出精准航线,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与三维点云数据如瀑布般涌来,原本需三十天完成的野外测绘,仅用七天即可完成。
如今,无人机航测已如鹰翼般覆盖明水铁路、沪苏锡常城际铁路、宜涪铁路、长赣铁路等多个重大项目,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与精度,重塑着测绘的可能。
而“飞鹰”并未止步于此。他们陆续研发出“一种隧道光学监控量测点装置”“一种深基坑工程监测装置”等专利技术,实现了从“技术使用者”到“技术创造者”的华丽转身。
技术的飞跃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支22人的团队中,“90后”“00后”占比高达80%。通过“导师制+实战制”的双轨培养,年轻人在挑战中迅速成长。三年前还略显青涩的崔安杰,如今已能独立带队完成隧道控制网布设等复杂任务。
六年来,团队累计培养技术骨干114名,成为公司测量人才的“孵化器”。

团队队员指导实操。
在唐飞测量创新工作室的墙上,镌刻着“五种精神”: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拼搏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工匠精神、天工人巧日争新的钻研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这不仅是墙上的标语,更是融入血液的基因。
站在新起点,“飞鹰”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天空——申报甲级测绘资质,拓展地理信息与智慧城市业务,从工程测量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年间,他们从传统劲旅蜕变为智能先锋。曾徒步穿越荆棘,也曾深夜坚守高原;如今操控无人机飞越山巅,用激光扫描重构山河。工具在变,方法在变,不变的是对精准的极致追求。
暮色渐合,年轻的测量员们收拾装备,无人机正循迹返航。唐飞望着这群朝气蓬勃的伙伴,嘴角扬起微笑。他知道,这支队伍正在书写测绘行业的新篇章——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数据与智慧于此共生。
而飞鹰测量团队,必将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翱翔轨迹。(张蓓 李华坤 吴月)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