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三所副总工艺师,国家重点宇航型号发动机壳体、喷管工艺技术总师,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航天十佳科技青年”获得者,航天四院第四、第五届 “学术技术带头人”,航天四院 “劳动模范”。
这位由陕西国防系统推荐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和全国航天人一道,正热切期待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今年7月7日,北京奥运火炬将来到西安,每位火炬手将手持火炬跑200米,这是被杨杰视为 “用火炬传递航天梦想的200米”, “我一定要展现我们航天人自信、自强、永不言败的形象,这是四院人给我的荣誉,也是陕西航天战线员工赋予我的使命”。
今年36岁的杨杰199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获得了材料学博士学位。走上工作岗位后,便从事复合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不久就开始参与我国重点宇航型号发动机壳体的研制。
1998年,刚刚大学毕业四年的他,就承担了国家 “九·五”课题 “新型内绝热层材料研究”,针对困扰四院多年的人工脱粘层可靠性问题,开展了 “卡普隆布增强人工脱粘层前缘工艺研究”,不久该技术便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应用于型号产品的研制和批产中,取得了成功。
1999年,杨杰担任43所某研究室工艺组组长,承担某型号复合材料发射筒的立项论证和研制工作,先后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论证方案、产品模具设计和设备的程序设计。解决了缠绕问题、脱模问题、粘接问题、尺寸精度控制问题,开发了加强筋制备等先进技术,成功应用了多纤维束缠绕法等先进技术,先后为设计方拿出了六套设计方案。期间,他主持了普通纤维缠绕机增加布带缠绕功能的改造,使设备满足设计要求。该型号产品的成功研制,不但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并已经成为四院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国家重点某型号产品研制上马,产品为大型复杂结构件,零部件达150余个,内部连接结构及关系复杂、异形件多。作为该型号技术总指挥,整个研制期间杨杰几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带领几位设计人员夜以继日的设计、校核、复算。他们先后七次到昆明厂家,却没有游览过一处风景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摆在桌上近半米高的图纸文件,大的改动达到六次,小的修改百次之多。最终,交付的产品得到用户方的高度认可。 工艺技术创新一直是杨杰工作的重心。在他的带领下,轻量高质复合材料件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先后攻克了芯模设计、纱带交叉堆厚、缠绕程序设计、蒙皮缠绕滑移等难题。同时,为某型号研制的带膛线复合材料发射管,以独特的成型工艺,实现了螺旋线槽的制备,两项技术均填补了空白。
几年来,杨杰的撰写的科技论文已引起不少专家和机构的注意,其中四篇被SCI收录,外文三篇,两篇被CARBON杂志录用,科研成果获国防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本报记者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