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1月10日,西安市人民体育场开启试运营。这座始建于1952年位于中心城区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以全新的面貌再度融入西安市民的日常生活。
1月12日,记者走进焕新回归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在这里锻炼的市民对户外健身区和运动馆内的设施赞不绝口,为大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运动选择,可以尽享运动之乐。
岁月沉淀的城市记忆
西安市人民体育场位于西五路,总用地面积约139亩,扎根于西安明城墙内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是中心城区首座且唯一的综合性体育场馆。
在过去的70多年间,它宛如一位忠实的历史记录者,见证了无数荣耀瞬间与城市变迁。这里曾是全国男子甲级联赛八一队和陕西国力队的主场,热血沸腾的足球赛事,成为了那个时代西安人激情澎湃的集体记忆。第四届城市运动会足球赛场在此启幕,西安市首届古文化艺术节在此举行,还有一场场星光熠熠的明星演唱会,不同风格的音乐旋律在体育场内回荡,为城市文化注入多元色彩。
这些珍贵的过往,成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体育场则是承载这些记忆的文化宝库。岁月的侵蚀使得体育场设施陈旧老化,功能难以跟上时代步伐,无法满足现代全民健身日益增长的需求,改造升级迫在眉睫。
微改造下的破茧重生
为了让这座老体育场重焕生机,西安市委市政府统筹考虑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需求,调整了西安市人民体育场的功能定位,对其进行改造升级。
此次改造摒弃了过去“大拆大建”的模式,遵循“保护、利用、更新”三位一体的微改造、微更新理念,采取“留、改、拆、建”的方式分类实施。改造中,精心保留了北大门等人民体育场历史建筑,恢复其历史风貌,场内绝大多数现有建筑也得以保留。同时,对建筑物结构进行了安全检测与加固,并将部分空间按照体育服务及体育产业类配套用房进行改造。
对于已失去使用功能且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原游泳馆,以及场内各类体育训练功能缺失、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则予以拆除。新建的标准游泳馆,补齐了中心城区无标准室内游泳馆的需求缺口。
如今,穿越修旧如故的体育场北大门、修葺一新的“经典配色”田径场、以“大地生长破土而出”为设计灵感的游泳馆、户外健身区的环形健身步道,以及两边器械齐全、布局科学的十余片场地,备受群众青睐。乒乓球、网球、门球、飞盘和全民健身场地,为市民提供了适应全年龄段和群体的运动选择。
全面改造升级的运动馆内,6层空间8个室内场馆的布局,引来了广大市民的竞相打卡“尝鲜”。不仅如此,改造后的体育场还引入了现代化的科技元素,智能健身器材配备感应系统和显示屏,能够实时监测锻炼者的运动数据,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
多元复合的运动中心
“城区里终于有好的游泳馆了,这下我的游泳计划就可以启动啦。”市民刘渊在了解完游泳馆的相关项目和收费标准后,对记者表达了对新建游泳馆的期待。
乒乓球台前,老少对垒,银球飞舞;门球场地,老年朋友以球会友,谈笑风生,延续晚年生活的惬意;篮球场上,年轻小伙强弱抗衡,篮球闪转;飞盘运动区,年轻人奔跑跳跃,为古老的场地注入时尚活力。大家对户外健身区和运动馆内的设施赞不绝口,认为这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运动选择。
这些多元场景,汇聚成一幅全民健身的生动画卷,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人在此共享运动乐趣,传承着西安包容、奋进的城市文化特质。
匠心独运的改造,西安市人民体育场的华丽转身,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功能精妙融合,既守住了城市记忆的根脉,又回应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不仅为老城区增添了一处高品质的体育休闲场所,提升了老城区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更为老城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改造后保留原样的北大门。
小朋友在上羽毛球课。
新建的标准游泳馆。
练习打网球。
在健身器械上锻炼。
学打太极拳。
一对一乒乓球课。
俯瞰体育场。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