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渭南市拉开帷幕,这场以比技能、提高广大工人素质、打造金牌工人为目的的比武吸引了全国各地上千万工人参与其中,最终,有300多人参加了全国决赛,分别在车工、钳工、焊工、铣工四个示范工种中进行角逐。西安印钞厂技工石小斌代表我省勇夺比赛的钳工组冠军,一举成为全国闻名的 “金牌工人”。
事后,石小斌用平实的语言说: “我们干一行爱一行。不管什么岗位,只要踏踏实实,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是有机会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老话永不过时。”
根据此次大赛的成绩,获得各工种决赛第一名并符合条件的选手,将按程序申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 “中华技能大奖”推荐人选,石小斌因此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石小斌1992年毕业于西电集团技工学校钳工专业,留校任钳工专业教师;1994年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机械系学习机械设备及工艺专业;1997年毕业后回西电集团技工学校继续任教;2002年通过公开招聘在西安印钞厂从事钳工工作;2005年10月参加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钳工技能大赛,获综合第一名;2005年11月参加陕西省职工技能大赛,获钳工专业第一名,同时被评为 “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荣获 “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在胶印车间,记者见到了石小斌。他个头高挑,文雅谦和,像一位文弱书生。从他身上无法觉察到传统产业工人 “黝黑的臂膀、坚实的肌肉、挥汗如雨地工作”的昔日形象。采访他这样的技能工人,记者还是第一次。
记者:你以前是教师,现在又是高级技工,对自己获得的成绩是怎么看的?
石小斌:能够取得成功,我认为首先应该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学一门精一门,重视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新时期的优秀工人不仅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在工作中将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工人必然是知识型和复合型的员工,知识储备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你从事过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在从 “白领”到 “蓝领”的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石小斌:通过这几年在一线的工作,接触到了原来无法接触到的事情,将大量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从实践中获取了新的理论知识。我从事的就是生产一线的加工和制造工作,和一线的师傅接触得比较多,发现一些很优秀的工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知识储备不够……
记者:你认为技术工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能力哪个重要?
石小斌:就拿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来说。我是钳工专业,试题上各个零件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非常高,我拿到试题后并没有急于真枪实弹地进行练习,而是首先用计算机将试件进行模拟,把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做进一步的了解,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使我对此次考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考场,我看到部分选手拿的图纸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但忽略了应用基础知识对图纸进行技术分析。我在操作环节得了81分,与来自山西的一名选手并列第一。但我的理论成绩是99分,是参赛选手中最高的,因此最后获得了冠军。
记者:你个人是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又从事过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同时在产业一线从事过实际工作。你怎样看待职业教育的作用?
石小斌:当年参加技校考试,竞争程度也很激烈,录取比例甚至比高考的录取比例还低。自己也曾羡慕过考上大学的同学,但十几年过后,我对这件事并不后悔。
长期以来, “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工作、才能挣钱致富,总觉得念大学比念职业教育要高一等”的传统观念左右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石小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靠自己的实力走出了一条展现自我价值的道路。 记者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和石小斌一样的 “金牌工人”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