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航第二集团公司优秀党员吴映辉
在今年中航第二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领奖台上,站着一位30来岁、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年轻人,怎么看他都不像整天在和几百、上千斤飞机起落架零组件打交道的人,但正是他创造了年完成工时27312小时、勇夺车间2005年工时之冠的佳绩。他就是陕西燎原航空机械制造公司职工吴映辉,一名平凡的起落架装配工人。
起落架装配是起落架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各种机加件、橡胶件、成品件都需经工人仔细安装、精心调试,操作中稍有不慎,零件划伤、磕碰伤等都会导致整个组装件返工,甚至报废。它要求装配工人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机加件等各种配件通常在月底才能配齐,面对公司逐步缩短的起落架交付周期,加班加点就成为吴映辉的家常便饭。在某重点工程试验件生产中,由于该件第一次使用国产化材料,各零件尺寸配合不是很理想,且要求在三天内达到交付状态。接到任务后,吴映辉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之中,面对新的困难和反复的装配,调试,他没有气馁,更没有退缩,而是凭着一味的苦干、实干精神,连续工作近40个小时,终于攻克难关,提前完成交付任务。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与三名装配工人创造了月装配交付起落架三类、七架份的记录。
吴映辉还善于钻研,勤于学习。在近20年起落架装配生涯中,吴映辉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在业余时间拿出机加、装配等相关资料图书浏览,不断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他先后参加了初级技工班、高级技工班等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在学习与实践的交汇中不断提高。在装配无人机过程中,有一处需给外筒、衬筒、螺帽三个零件配钻孔,该孔深度要求不能钻透衬筒,伤及活塞杆。由于工装不够完整、技术难度大,吴映辉主动和工艺、设计人员一同想办法、拿措施,自制工装,保证了零件装配达到工艺要求。同样,在给该机压螺栓时,面对孔深、轴短、温度差异较大的难题,吴映辉自制工装限位,有效地克服了因螺栓快速压入而造成超过深度尺寸的可能。
在某型号机起落架撑杆进入钻铰孔工序时,因零件上下层属铝件,中间则是钢件,要在此件上钻一通孔,无论是对钻速,还是对操作者使用的力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吴映辉打破传统的钻铰模式,在精密测算的基础上,采取两面钻铰方法,既保证了铰孔同心,又节约了装配时间,有效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近年来,吴映辉完成技术革新7项、优化装配方法20余项。他个人在公司某重点工程研制中荣立一等功,连续多年被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双文明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