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高校BBS上,出现了一个学生自发拟订的“公司黑名单”,以招聘为诱饵引学生做廉价劳力的一些企业“榜上有名”。
本无招聘之意,却有“用人”之心———在招聘会上以“实习”为名,招进毕业生作为免费劳力,稍后又找借口把他们辞退。更有甚者,干脆打着招聘的幌子骗取报名费、培训费。毕业生进了这种别有用心的企业,不仅白白付出劳动,而且还被骗走钞票。今天有过被“忽悠”经历的毕业生不约而同地把求职中所遇“行为不轨”的公司列入黑名单,乃是一种自卫反击。学生们说,这些公司挖空心思剥削学生,还耽误了学生的求职,把这些无良企业曝光出来,是提醒其他同学不要重蹈覆辙。
然而也有专家提醒,此举固然可以给别人提醒,却也可能因此官司惹身。因为学生所说的遭受欺骗,往往口说无凭,对方完全可以因此向有关法律部门提请诉讼。专家所言,当然中肯。无良企业胡作非为之前,也许早就反复作过算计,狡兔三窟留好了退路,完全可能自恃做得不留痕迹而倒打一耙。
但问题是此举不妥,难道受骗学生真的就只能忍气吞声,做吃黄连的哑巴?
今日职场,尽管讲的是双向选择,然而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求职者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地位。毕业生求职本已不易,而无良企业还要趁火打劫,令求职者身心俱伤,其行径实在令人不齿。
对无良企业谴责乃是理所当然,但是仅有谴责无济于事。规范职场秩序,制约无良企业,不准它们浑水摸鱼,有关各方不该徒唤奈何而应当有所作为。
透过这个高校BBS上出现的“公司黑名单”,其实更是反映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谁来保护求职毕业生的权益?谁为职场驱逐无良企业? ■奚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