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咸阳市渭城区打破多年来人才与劳务市场分立而设的旧有格局,用市场手段培育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了市场供求的有效对接。去年以来,全区累计向沿海地区输出劳动力3万余人,获劳务直接收入2.3亿元,“纺织女工”、“电子女工”等品牌叫响浙江劳务市场。
渭城区把摸清信息、了解需求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第一切入点。他们通过对全区地毯式的调查,准确获得了3万人的劳动力供应信息,并将此入库备案。同时,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了1.72万个岗位的用工信息。这些供求信息均通过电子手段,进入了区上投资62万元建立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网络,并在此进行信息匹配。求职者只要进入这个网络,便可获得包括填表、审核、信息匹配、推荐及面试结果回馈等在内的一条龙全面服务。
与此同时,他们围绕这一产业,精心做好技能培训等相关的各项服务工作。目前,全区有8000多人接受了各类技术培训。区人劳局还及时为求职者提供人才户籍管理、人事档案保管及调转、职称评审、技能认定、出国政审、组织关系接转、代办“五大保险”、职业和岗前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72项,为人畅其流大亮绿灯。全区还在6镇4办设立了10个基层人才劳动保障服务所,农村设立了26个劳动保障工作站,聘请了56名业务代理员,形成了“区有市场、镇有服务所、村有服务站”的良好服务网络。去年5月,该区在浙江嘉兴、绍兴两地各设立了人才与劳务输出服务站,通过进驻当地用工企业,现场解决劳务纠纷,并对企业劳动强度、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优先将绣球抛给待遇高、潜力大、管理规范科学的企业。短短数月,服务站已陆续向两地输出600余人,未发生一例劳务纠纷;反馈用工信息7条,每条用人均在100人以上,真正成为务工农民心中的“娘家”和本土劳务信息反馈的枢纽。
■杨川 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