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玉门村工会主席余胜海
早就听说过白河县玉门村工会主席余胜海这个人,“家家无闲人、人人有事干、天天有收入。”
一个小小的村干部竟能喊出如此“硬气”的口号,他身后又有着怎样的底气,使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虽然现在玉门村工会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但工会建立之初,如何让人们意识到加入工会的必要性,余胜海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工会工作,让老百姓从工会真正得到益处,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就会自发加入工会。”
玉门村这个小山村,是由原玉门、马道、龙泉、天池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自然面积19.72平方公里。余胜海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村里的土地分散而贫瘠,依靠种地,只能勉强混个温饱。村民意识到,仅靠着那点土地很难过上富裕的生活,不少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选择外出务工。余胜海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现在村里每年劳务输出人数能达到600人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在年人均纯收入当中,劳务收入所占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大部分都在山西、河北等地从事矿业开采这种高风险的工作。“即便是从事其他行业,也是付出的多,拿到的报酬少。”余胜海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玉门村村民程德平2006年前往北京一个保温材料厂打工,在高空作业时发生事故摔伤致残。而厂方仅仅一次性赔偿了6000元。最终这名年仅19岁的少年由于无钱医治,于2007年的一个冬日撇下了无依无靠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在玉门村这种案例还有很多,余胜海亲眼目睹着不少家庭因为工伤亦或是维权艰难而导致整个家庭的衰落。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玉门村外出务工人员当中,死于矿难的就有21人,致残3人,工伤无法得到补偿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一时间“维权”成为了不少村民的一块心病。2007年在上级部门的多方努力下,玉门村正式建立了工会组织,而时任村支书的余胜海则兼职成为了一名工会主席。
提起维权工作,余胜海用了三个字“难得很”。玉门村村民维权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都在比较远的地方,所以一旦遇到大的维权案件就需要余胜海亲自去外地进行维权。从2007年至今,余胜海先后奔赴河北、安徽等地,为村民维权近20起。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只身上路,有时候则是带着家属一起奔赴维权现场。他坦言:“维权的过程就没有‘一帆风顺’过,毕竟是从对方口袋里往外掏钱。”
在外维权,常常要看人脸色,有时候还要遭受生命安全上的威胁。据他回忆,2009年在湖南为一名村民维权时便遇到“不买账”的,对方的态度一度很恶劣。因此,他积极联系当地工会、劳动部门,加上自己天天磨,日日泡,最终为工伤村民争取到了应有的补偿。说着,余胜海还掏出了县工会统一制作的工作证,他笑言出门维权多亏了这个小本本,在外面村支书的头衔不管用,但工会主席的名头却能起到不小的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地的工会都能给予他一定的帮助,“全国工会是一家嘛。”当谈到人们感兴趣的“家家无闲人、人人有事干、天天有收入”这三句话时,余胜海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是不是有些像大话啊,不过这确实是全村上下努力的结果。”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他告诉记者,这三句话并不是专门想出的一个口号,而是在一次汇报工作时临场总结的,并不是一个刻意之举,更多是相关工作开展良好的“水到渠成”。但这之前“挖渠”的过程,却付出了余胜海极大的心血。
余胜海感慨,以前村里人出去打工,干的都是最累最危险的活。如何让打工人员在从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一直是当地工会部门思考的问题。就拿玉门村来说,几年来,村上一直致力于做好初高中生毕业后未升入高等学府学生的执教培训工作。通过开会宣传义务教育、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联合农村各项惠农政策,对于不接受培训的学生,将停止对该生家庭的一切优惠政策,从而使每年的初高中毕业生一个不漏的参加市县职业教育的培训,并在保学控辍方面和每一位家长签订协议,确保人人技能工程有效实施。“抓好中青年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使他们乐意参加市县组合的短期免费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外出就业时有保障,把他们培养成新时期的新型农民。”这是一个长远目标,却也在余胜海这样的基层工会工作者的努力下逐渐变为现实。去年,在上级工会的组织下,招工企业把招聘会办到了村上,通过在村现场培训学习,江苏华红服装有限公司与村上35人现场签订了劳动合同,确保月工资都在1500-1800元之间,这样的薪酬待遇是村民们以前所不敢想象的。
除却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支持,村上还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从事经济生产,并对留守人员给予最大限度的关怀,形成一个三点支撑的稳定局面。
余胜海介绍说,由于村中的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他们主抓农业生产经济,依托省上千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扶持,大力发展种养加工业,紧抓东桑西移的机遇,以蚕桑为主导产业,仅去年便养蚕超过500吨,创收40多万元。同时以种养殖大户为龙头,发展猪、羊、鸡养殖。种植业为中药材,大棚菜以及露天菜,目前玉门村包括专业种菜户每天到集镇卖菜的妇女已达30多人。
做好留守人员的服务工作。本村大部分青壮年全部外出,只留下老人、小孩在家,村工会负责协助把全村的留守儿童送到镇中心幼儿园进行全托。在生产生活中给予留守老人照顾,有病叫卫生室医生上门治病,农忙季节组织劳力帮扶,所花费用待年底一次付款,工会的工作使外出农民工更加安心地在外地工作。
采访时,记者的提问经常会因村民的来访而被打断,不论是老人还是青年,余胜海总是起身耐心的为他们解决问题,之后再坐回记者面前,喝口热水继续之前的话题。可以说正是这些朴实的基层工会工作者辛勤、不计回报的付出,才使得基层工会工作在这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才在基层中树立了有困难找工会的和谐氛围。 本报记者 刘鹏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