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南郑县城关镇镇长、县劳模杨建波
近日,南郑县委、县政府追认城关镇原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建波为县劳动模范,并发出了“向杨建波同志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决定的通知。目前,一场在全县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中向杨建波同志学习的活动正在深入开展。
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
杨建波,1957年8月生于南郑县城关镇,从198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原连山乡、协税乡、白马乡、周家坪镇、城关镇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他常思富民之策,群众冷暖挂心头。他常说:“我是从农村苦大的孩子,深知农民的艰辛,能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能为群众办点实事和好事是最快乐的。”在工作中,他总是尽可能地为群众着想,决策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尽力帮助弱势群众。他从2007年任镇长至今,安排民政帮困救助资金达14多万元,解决了17位五保户、35户特困户、60名困难户、38名残疾人、20多户倒房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平时看到有困难的群众,总是主动给予救济和帮助,从他参加工作以来,得到他帮扶的困难群众达150余人。今年“7·23”洪灾侵袭时,濂水河洪水暴涨,阳春桥下游500米处约200米长的河堤出现跨堤,情况十分严峻。险情就是命令,杨建波立刻组织人员前往抢险第一线。在抢险抗洪中,他忘记了身体的不适,带头砍树木、打木桩、垒沙袋,直至堵住豁口,排除险情。权家湾村一组出现山体大幅滑坡,56户、170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危险,杨镇长得知情况后,在漆黑的夜晚,冒着倾盆大雨,带领镇、村干部徒步行走8个多小时,将群众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
杨建波就是这样: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在成绩面前从不骄傲。他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关心同事,当得知同事生病或家庭有困难,他都及时问候,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困难。然而,他却忘我工作,没有时间去检查身体,没有时间去看病,当身体在支撑不住的时候,他就吃几粒随身携带的药品或到就近的卫生室输点液体。
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
“筑巢才能引凤”这是杨镇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年来,他带领城关镇干部和群众,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他说:“巢筑不好,凤又如何引来?群众又如何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几年来,他多方奔走,积极争取筹措,不断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辖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
巢筑好了,把凤引来才是关键。几年来,他北上西安,南下成都,多方考察引进项目,在火车上,他饿了就啃一袋方便面,渴了喝一口矿泉水,凭的是一股韧劲。苍天不负有心人,近几年他先后引进了17家企业。
在引进项目的同时,他还注重实际,发挥镇域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新组建了4个专业合作社。对天天粮油公司、源润食品厂、福利塑化总厂、甘薯全粉厂进行了技改。近年来,新发展非公企业55家,产值过百万非公企业6家,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2009年全镇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利税8350万元,创历史新高。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凤引来了,如何才能让凤生蛋,蛋又孵凤,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杨镇长深知:好的投资环境,是留住项目、引进更多项目的核心。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中,个别村民不理解,还抱怨说:“你把土地全卖光了,我们吃啥子?”今年5月,褒国路幸福嘉苑在实施9幢楼主体工程时,个别拖拉机手还与施工方产生矛盾,数十名村民围堵施工现场,个别人还损坏施工方工具车轮胎。杨镇长得知此事后,迅速带人赶赴现场进行劝说教育,最终使群众认识到项目建设对带动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
面对成绩,他没有骄傲,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是全镇干部辛勤工作的结果。近几年来,全镇干部在他的带动下,80%的干部职工没有按时过过节假日,90%的干部职工没有休过公休假。正因为如此,他常常对同志们说:“我对不起大家,让大家太多的时候都不能休息。”也许是他觉得欠同志们一点什么,所以每每在工作之余,他都能抽时间与干部们谈谈心,拉拉家常,谁家子女高考了,谁家亲属生病了,哪个干部身体有病了,他都一清二楚。每每遇到这个时候,他只要能抽出时间就尽量抽出时间去看一下,不能抽出时间也要安排人去看望一下,实在忙不过来,就打个电话问一下。在干部眼中,他就是一位好大哥;在群众眼里,他就是贴心人。全镇90%的群众认识杨镇长,几乎所有的家庭杨镇长都去过,就连最远的步行需要8个小时才能走一个单程的家庭,杨镇长也去过。
今年以来,全镇共开工28个建设项目,其中市县重点项目共14个,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而每一个项目的顺利推进杨镇长都功不可没。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关镇征地累计1500多亩,拆迁总量达到800余户。汉南大道建设是关乎南郑县长远发展的重点民生工程,尤其实行封闭施工后,给县城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县上为尽量缩短工期,提出“大干三十天,保证顺利完工”的目标。这段路,涉及群众拆迁63户,迁坟170座。为确保这一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他没有节假日,带着工作组成员逐户去做思想工作。拆迁房屋虽然难度大,迁坟的难度就更大了。杨镇长带着干部一家一家做工作,老人们想不通就做年轻人的工作,再由年轻人劝说家里的老人,又请有威望的长辈劝说,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就这样一个个难点被攻破,一个个问题被解决。
10月10日,一个双休的日子,也是百姓普遍认为吉祥的日子。下午他还对汉南大道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安排,在工地上进行了查看,晚上他就病倒了。在往西安转院的途中,永远地离开了他无限热爱的那片土地,离开了他无法割舍的父老乡亲。安葬的那天,数百名群众闻讯赶来为他送葬,抛洒鲜花和纸钱,寄托着沉痛的哀思。 本报记者阎冬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