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峰
前去考察蒲城兴镇木版画的途中,经过渭北平原。远远看见蓝天白云下有一泓碧水,古意盎然的芦苇丛,在秋风中摇曳,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这就是美丽的卤阳湖,这里古称卤池,后来逐渐干涸形成卤泊滩,如今是国家湿地公园。
兴镇就在卤阳湖北岸不远处。
过去在农村老家,每年春节,家里人总要在游街走巷的货郎摊上,请来门神,张贴在门上。门神是木版画,手持刀剑,表情凶猛,却也栩栩如生,形象饱满。门神大多是旌士坊印制。旌士坊就是如今的蒲城县兴镇,南邻卤阳湖,北依丰山,且处在东西交通要道上,因造纸精良而闻名天下,成为县西的商贸重地。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就是造纸术。这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类文化贡献。古代的文字书写,先在龟壳、牛骨上刻写,称之为“甲骨文”,后来,又书写在丝绸上,是谓“锦书”。直到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加之雕版印刷的出现,才有了存世于今天的古籍文本,推动了版画的发展。
版画起源很早,早在远古时期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如果算是版画起初的雏形,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木版画,应该是在雕版印刷之后才大量出现。唐宋时期,已经普及乡野和城镇,明清时期,尤其繁荣。
明清时期,蒲城兴镇木版画兴起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兴镇发达的造纸业,原料是破布、绳头还有麦秸等,其产纸洁白精良。据说,关中大儒李因笃的《受祺堂诗集》等著作,就是用此种纸张印制。而木版画也需要上佳的纸张印制,就地取材,甚为方便。再说,此地作为地方商业重镇,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为木版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兴镇木版画的制作由来已久,代有传承,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赵家高祖原居渭南县(今临渭区),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之间,举家迁徙到蒲城兴镇,迁居之前赵家在渭南至少已有两代人从事木版画,迁居兴镇后很快发展成为当地专门的、也是最大的“神局子”。赵家历经时代波折而传承百年,现今的掌门人是其第四代传人赵凯军,其从事木版画制作已有数十年,掌握了家传木版画的精湛制作工艺。
兴镇木版画至今仍然保存着其前辈雕刻的母版,刻版仍然饱满,古拙中透露出遥远的文化气息,而赵凯军创作的木版画,显然具有新时代的生活情趣,接二连三获奖。我拜访他的时候,他正在聚精会神雕刻,说要参加上海举办的一个民间版画展览。
兴镇木版画由原先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成为“旧时王谢堂前燕”,说明了一个问题:一定的社会文化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一个有趣的雅俗互变现象。这个现象不奇怪,两千多年前,周代流传的民谣,经过漫长的历史,经由夫子的编撰整理,从而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兴镇木版画的命运也类似这样,从民间的通俗画作,走进高端民间版画展,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兴镇木版画从而迎来新生。
艺术从来都是与社会文化需求相联系的,兴镇木版画的本质是民间艺术,根系深深扎在乡野之中,作为传统节庆符号,木版画在春节时段广受欢迎,以吉祥寓意迎合民众祈福心理。在20世纪初期,兴镇木版画达到了鼎盛阶段,木版画作坊从业人员众多,产品不仅畅销本地,还远销周边的晋豫等地。
这一时期的兴镇木版画在思想艺术表现上更加成熟,承载着关河民间文化的基因与民众的精神诉求:其一,主题大多属于扎根生活的民间叙事。兴镇木版画的主题选择始终紧扣民众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需求,呈现出浓郁的世俗气息与人文关怀。作为年节装饰的重要载体,兴镇木版画最核心的主题是烘托节日氛围。如兴镇木版画《抱瓶童子》,二童双手捧着花瓶,身体扭转,步伐向相反方向迎面而立,表情喜庆祥和。《门神》系列则延续了传统门神文化,秦琼、尉迟恭等形象威风凛凛,既满足了民众驱邪纳福的心理,又成为关河地域年节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其二,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兴镇木版画擅长表现民众祈福的意愿,并将生活的烟火气浓缩于画面。《富贵功名鸡》中的主体形象是背向而立的雄鸡,昂首挺立,鸡背上分别有“富贵”“功名”字样,鸡嘴衔一串带有饰边的四边形或圆形吊牌,上书“一品当朝”“五福临门”。据说,当腊月三十迎完灶神后,把这幅画作贴在两侧,有积极向上的祈盼之意。
其三,历史故事与戏曲传说的演绎。关河地域对民间历史与戏曲的热爱,也在兴镇木版画中得到充分体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经典桥段常被改编为木版画,通过紧凑的构图展现张力,既传播了文化典故,又满足了民众的需求。
其四,兴镇木版画以红、绿、黄色搭配为典型特色,色彩浓郁而不失和谐。常用矿物颜料与植物染料,如石绿、朱砂、藤黄等,通过平涂与晕染结合的手法,使色彩既鲜亮醒目,又富有层次。
时代在前进,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兴镇木版画曾遭遇过生存“瓶颈”,其发展也就慢慢“遇冷”,好在传承仍在继续,延续着往日的艺术命脉……
木版画《富贵功名鸡》
兴镇传统木版图画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