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翻开蔡文荣先生所著的《给教师的101个教学锦囊妙计》,这句曾萦绕心头的教育箴言,忽然有了具象化的注解。这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空洞的口号宣讲,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坐在桌前与你促膝长谈,将数十年教育实践中沉淀的智慧,化作 101 个可落地、可复制的“锦囊”,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有温度、有智慧、有实效”的教育新世界的窗。
在未读此书前,我对“教学创新”的理解,多停留在“引入新教具”“设计趣味活动”等表层形式上,却始终困惑于“为何精心设计的课堂,有时仍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让教学改革真正落地,而非流于形式”。蔡文荣先生以“实践者”的视角,给出了直击痛点的答案:真正的教学创新,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回归本质”——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生命力的探索之旅。书中所有策略的底层逻辑,都牢牢扎根于认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理论,却又摒弃了学术著作的枯燥晦涩,用“问题导向+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主动学习培养体系”。从课堂物理空间的布局,到突发状况的应对;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度思考,让我深刻意识到:好的教学策略,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扎根于课堂土壤,在实践中开花结果的“实用工具”。
书中“十种课桌椅排列方式”的章节,初读时让我颇感意外——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竟能被赋予如此深厚的教育内涵。蔡文荣先生在书中写道:“课堂的空间布局,是无声的教学语言,它悄悄定义着师生互动的模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这让我想起自己过往的课堂,长期采用“秧田式”排列,学生面朝讲台、背对彼此,看似便于教师管理,却在无形中形成了“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学生习惯了被动倾听,小组讨论时需费力转身,思维的碰撞也常常被空间距离“阻断”。受书中启发,我在班级尝试将课桌调整为“圆桌式”:四张课桌拼在一起,四名学生围坐成一个小组,讲台被移至教室角落,变成了“辅助展示区”。仅仅一周,课堂就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小组讨论时,学生不再扭捏躲闪,而是自然地面对面交流,甚至会主动拿起课本互相讲解;原本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小范围的互动中逐渐放下拘谨,开始参与发言;就连课堂纪律,也从“教师监督”变成了“小组自我管理”—— 当学生成为课堂空间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仿佛被天然激活。更让我惊喜的是,这种排列方式不仅优化了课堂氛围,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担当:每组会自发推选“记录员”“发言人”,遇到分歧时,他们会学着协商解决,而非依赖教师裁决。这让我猛然醒悟:教育的改变,有时不必大刀阔斧,或许只是调整一下课桌椅的排列,就藏着撬动学生自主成长的力量。
如果说“课桌椅排列”是“改变课堂生态的基础”,那么书中“引发学生参与的十个策略”,便是“点燃主动学习之火的火种”。这十个策略没有统一的模式,却都紧扣“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这一核心,让我真切感受到“因材施教”与“创新思维”的完美融合。其中,“设计电视广告”的策略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以“30 秒电视广告”的形式呈现,既需要精准提炼核心内容,又要通过创意形式吸引“观众”。在教授“说明文写作”时,我尝试了这一方法:让学生以“家乡的特色美食”为主题,撰写广告脚本并进行表演。原本对“说明文”提不起兴趣的学生,瞬间变得热情高涨:有人为了突出美食的“鲜”,设计了“厨师现场烹饪”的场景;有人为了展现美食的“历史感”,穿上传统服饰扮演“老匠人”;还有小组别出心裁,用“顾客排队抢购”的剧情,侧面烘托美食的受欢迎程度。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食材特点、打磨语言表达,甚至自发分工排练——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写作技巧的学生”,而是“主动创造内容的创作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了“说明文如何抓住事物特征”“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吸引读者”,这比我反复讲解“说明方法”要有效得多。
《给教师的 101 个教学锦囊妙计》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又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优化教学的新思路。书中的策略或许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传递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教学的细节,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创新”,却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与践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情境,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探索的教育初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教育真正绽放出应有的光芒。(合阳县实验小学 王芳)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