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西安市莲湖区西安仪表厂1988年基建施工时发现的一批金花饰片或为武则天供奉的金冠,应是武周时期政治和佛教关系的重要实物见证。近日,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形象史学》微信公号发布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一研究结果。该文署名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涛、上海大学文学院张煦。
发现的金饰可分为两类
1988年10月,莲湖区西安仪表厂基建施工时,在距地表4米深处发现一批金花饰片。这批金饰埋藏于一个小缸内,上盖两块砖,缸已残。缸“从造型及胎釉看属中唐,砖饰绳纹也属唐代”。随后施工单位将金饰移交给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门,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
这批金饰数量较多,且已散乱,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完整成形且有一定厚度的金片。共5件,其中桃形3件,鸡心形、扇形各1件。这些金饰件均为片状,其上以金扁丝弯曲成纹饰并焊接于底板上。饰件边缘为一圈联珠纹,内部则装饰以花卉,其间以细小的金珠颗粒填充。背面平素,焊接有方形鋬供插接。这些金饰在花叶及联珠纹内原应镶有珍珠、宝石等装饰,现均已脱落。金饰总体装饰华美、制作精工,即文献所言的“金筐宝钿珍珠装”。
另一类为轻薄且非完整的饰片、饰件。有梅花、六角形金箔,还有大量破碎零散的金、银、玉石、珍珠质地小饰件。金箔片较为轻薄,多呈六角形,上有錾刻及镂空,形如花卉或雪花。银丝细长,有的多股绞成树桩状,有的部分弯折卷曲,类似弹簧。此外,还有大量散乱的装饰品,如珍珠、绿松石、琉璃、玉片等物,部分同金箔片、银丝串装在一起。
它们原是隋唐时贵妇礼冠
这些金饰前期不明其用途,现依据近年考古发现,其性质渐趋明了。
2002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东郊发掘的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出土冠饰一组,冠饰为其夫人裴氏所有。裴氏葬于长寿二年(693年),迁葬于神龙二年(706年)。
另一组冠饰为2013年隋炀帝萧后墓出土。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萧后去世,唐太宗诏复其位号,“谥曰愍”,备卤簿仪卫,将萧后与隋炀帝合葬于扬州。
西安仪表厂出土的金饰,在形制及组件种类上与前两者高度相似:
桃形饰件在萧后及裴氏冠上均有发现,其中裴氏冠共有4件,萧后冠发现12件分三层排列。
鸡心形饰件仅在裴氏冠发现2件,饰件造型相同,唯尖头方向相反,呈左右对称。
扇形饰件在萧后及裴氏冠上均有发现,且保存完整。裴氏冠有2件,呈条形且一端有勾云形,左右对称,长约16.4厘米。萧后冠同样有2件,长约18厘米。从出土的完整饰件可知,仪表厂金饰现存部分约为原物的三分之一。
但与仪表厂饰件金质不同,萧后及裴氏冠均为铜质鎏金。六瓣花与六角形金箔片以及银丝在萧后及裴氏冠上均有发现,不过质地也均为铜质鎏金。
综合文献及考古发现,可判断礼冠的要素构成:长条勾云形饰件,应为文献记载的“博鬓”,而桃形、鸡心形饰件应为“宝钿”。现今萧后冠较完整,有2博鬓,12宝钿,13棵花树,与文献记载的皇后礼仪基本吻合。学界判断隋唐贵妇礼冠由博鬓、花树及宝钿构成,萧后冠、裴氏冠及仪表厂冠均有这三要素。
为目前出土礼冠中等级最高者
随葬礼冠的习俗,可能出自隋唐时期的“朝服葬”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以皇后礼仪下葬的萧后、新城长公主,还是包括太子、亲王级别的节愍太子、濮王李泰妃及各等级的命妇,其礼冠虽花树、宝钿数量不同,但质地均为铜质鎏金。这与仪表厂冠饰的金银质地完全不同,因而其等级应高于前者。
仪表厂金冠的宝钿及博鬓周围,围绕着一圈联珠纹,这些联珠纹同样出现在萧后、裴氏冠上。联珠纹是中古时期常见的装饰纹饰,主要流行于北朝至盛唐前期。唐代则主要集中在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至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仪表厂金冠从形制到纹饰与裴氏冠更为接近,不仅均有逗号形宝钿,而且均以花枝围绕着主花装饰布局,特征十分明显,故仪表厂金冠制作时间应与裴氏冠相去不远(长寿二年下葬,693年)。
文章认为,仪表厂金冠应是隋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礼仪用冠,较大可能性在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制作,为目前所出土礼冠中等级最高者,显示拥有人具有极高的地位,不排除皇后的身份。
出土地点与崇福寺最接近
据征集者回忆,金冠出土于大庆路以北的西安仪表厂内,具体位置不详。
今日西安仪表厂的位置,处于隋唐长安城休祥坊范围内。据韦述《两京新记》及宋敏求《长安志》记载,休祥坊内有众多住宅、寺观及古迹。以十字街为基准,坊东北隅为崇福寺,东南隅为万善尼寺,寺西为昭成尼寺,坊南门西侧为武三思宅。另有延唐观也位于此坊。
万善尼寺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开皇二年移寺于新大兴城,“度周氏皇后嫔御以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著名的李静训墓即葬于此处。
万善尼寺西侧的昭成尼寺,建于隋大业年间,原名为慈和寺,玄宗先天二年,因为其生母昭成皇后追福,改为昭成寺。
此外,武三思宅也曾为中宗安乐公主置办过婚事,使用过皇后的仪仗。
从金冠的等级看,北周皇后、安乐公主、昭成皇后或都有可能。不过,从金冠残片出土地点看,似与这几位无关。只有位于坊东北隅的崇福寺,符合这个条件。
崇福寺设立及名称演变
与武则天密切相关
崇福寺的兴建设立及名称演变,与武则天地位变化密切相连。
武则天生母荣国夫人杨氏,是隋观王杨雄之弟杨达之女。杨雄及弟杨达,属“弘农杨氏”,是北朝以来著名的世家大族,“观王房”在隋及初唐有着显赫的身份。杨雄为隋太子太傅、司空、观王,杨达也累任工部尚书、纳言。而杨雄之子杨恭仁为唐高祖朝宰相,另一子杨师道则为太宗朝宰相。武则天父武士彟初娶相里氏,相里氏去世后,经唐高祖李渊介绍,又娶杨氏为继妻,生三女,武则天为其二女儿。崇福寺本为杨恭仁的住宅。咸亨元年(670年),以武后外戚缘故,立杨恭仁故宅为太原寺。至垂拱三年(687年),改名为魏国寺。载初元年(689年)又改名为崇福寺。据《长安志》等文献记载,该寺的寺额为武则天飞白书题写。武则天称帝,国号易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则天热衷于崇佛,或在此时将象征皇后身份的金冠供奉在自己的皇家功德寺院——崇福寺。
金冠埋藏的时间,可能与会昌毁佛有关。会昌五年秋七月(845年),唐武宗敕令并省天下佛寺,崇福寺在废毁之列。从出土情况可见,金冠已散乱不全,埋藏于一个中唐时期的小缸内,上盖两块砖。这种埋藏方式,显然与金冠等级及佛教供奉方式不符,应当是一种匆忙草率的行为,或是在崇福寺废毁时埋藏。 记者 马虎振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