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检索:石德华,1956年出生,汉族,高中文化。现为陕西路桥集团西京公司试验工。先后荣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技术能手”、“陕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西安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并申报“中华技能大奖”。近日被评为“陕西省首席技师”。先后带徒弟32个,其中15人已成为技术骨干,5人成为实验室主任,3人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曾为当了修路工泪流满面
1977年的3月,天气乍暖还寒。一辆大卡车将七八个小伙子从富平县的知青点拉到了陕西省公路局路桥总队八队韩城工地。21岁的石德华就是这其中一个。一个紧急刹车,负责接人的师傅喊:“到了,掂铺盖下车!”一路上都在为招工招到修路队而气闷的石德华,没先挤着下车,而是扒在车帮子上打量自己将要厮守一辈子的单位:几排黑乎乎的牛毛毡房,乱糟糟堆放的沙石水泥,几个像掏炭拾荒的人在那儿搬砖和沙。他瞬时就哭了。当天晚上回到西安的家里,就缠着父母给他调工作。父母不愿让唯一的儿子伤心难过,但也属蓝领一族的他们,虽托了很多人,但八字总连一撇也见不上。石德华在父母的哄劝下,到8队正式上岗当了普工,搬水泥、和沙、砌砖。干了没几天,他太讨厌这没一点技术含量的活了,降低了调工作标准,让父母就把自己调到他们厂工作。父母都是西安电机厂的工人,父亲还是老八级钳工,带了不少徒弟,手下常出绝活,很多人都很欣敬他呢!父母起初也觉得儿子这要求不是很难办到的,可到厂里跑了多次,因没指标,还是吹灯打蜡。石德华绝望了,情绪郁结了很久,后来决定还是先骑驴后找马:先在修路队干着,使自己有份工作,然后靠自己的本事铺路打洞,调动工作。
不久,随着粉碎“四人帮”,科学技术重新被重视,原来基本上是使蛮力的修路人也鸟枪换炮,用上了机械,讲求起了修科技路、高质量路,接触到了实验检测。“这里边可能有很大的名堂,钻进去也能成个技术人才呢!”石德华心里大喜。想干点有“意思”活的他立即把心中的喜悦化作了拼命钻研的实际行动。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基本上是靠反复操作实验来获取准确的数值。因此,他在试验工作中,不怕麻烦苦累,下死功夫,总是认真记下每次配比各种料的比值,添加剂的多少,最后的效果,然后认真比较其中数值的差异和离规范要求的差距。
那个时候,刚恢复高考,人们学习热情高涨,到处都是应运而生的补习班、培训班。石德华业余时间不回家,也不去玩耍,而是偷偷报名参加沥青砼路面铺建培训班,还自己找来一些有关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书籍资料来学习钻研。很快的,他在试验检测方面,跑出了原来的队列,成了试验检测的高手。
让石德华本事有一个大的飞跃
的是1986年。那年我省引进世
行贷款,修西北地区第一条高
等级公路,交通厅派3名日本
专家现场指导,石德华给专家
当助手。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整整一年时间,他以专家的作息表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只要专家有试验检测工作,他就放弃一切:让妹妹照顾有病的父亲,放弃节假日与妻儿的团聚,一次不落地跟在专家后边看、学,给专家拿东拿西当差役,专家休息后,他再挑灯整理笔记,总结心得体会。一年后,他“偷”会了东洋专家先进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以及沥青拌合楼的控制和现场检测方法,从此“中西贯通”,在沥青砼路面试验检测上更游刃有余了。
全省路面试验检测的“头把刷子”
采撷石德华最近一两天的行踪来看石德华工作的忙碌劲、玩命劲。
8月28日晚,石德华给陕北的神府高速项目部做好指导试验检测工作后,连夜赶回西安,以便在第二天趁早赶赴合阳,合阳西禹高速项目部正急三紧四等他去搞试验检测呢。而后半夜,88岁老父亲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他把父亲送到医院,央求妹妹和家人照顾,准备还是按计划赶赴合阳工地——那么多的人马驻扎在合阳等他做好试验开工呢,多等一天,光粮草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呢。可连日来,他没黑没明的帮陕北神府高速项目部做试验,因感冒支气管炎犯了,咳嗽个不停,妻子和78岁的老娘都不让他走,要他先看看病拿上药走,心里满是事的他躁了,硬出了门……
其实,这些年来每年365天,石德华几乎都是这样满怀着对亲人的愧疚,以瘦弱的身体,像陀螺似的拼命旋转着。
石德华老父亲今年88岁,母亲78岁,都患有多种疾病,经常出险状。妻子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们多么希望自己唯一的儿子、希望自己挚爱的丈夫能多陪伴在自己身边啊!而石德华今年岁数也已五十有四,长期超负荷工作,也使他多病缠身。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面对稍一疏忽,质量就可能出马达,就会造成很大浪费、搁延工期的严重后果,石德华只能选择委屈父母、家庭,只能不顾自己的身体,奔波再奔波,劳作再劳作。
石德华现是我省路面试验检测的“头把刷子”,各个工程的业主都“认”他:他来做了试验检测,大家心就放到肚里了;一出现问题,各个施工点都找他,似乎他来了,那难关、死结就不成问题了。以至让石德华总是马不停蹄地从这个施工点赶到那个施工点,经常是两餐并一餐,睡不上个囫囵觉。其实,公路施工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设计十分复杂,气候、昼夜温差、材料性能、外掺剂等10多个因素都会影响质量达标,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都可能造成大的质量问题。石德华成为权威,不是吃老本,一劳永逸,而是靠不断的充电学习,苦苦钻研。2000年,修洛(洛阳)三(三门峡)高速,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总是过不了关,工程被迫停工。石德华上阵攻克难关。他按照以往的规程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可总是不行。他忧心如焚。请教西安公路研究所的专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后,他决定采用新规范新规程 (当时新旧规范接替)试验方法。这种试验方法虽在国外大量应用,但在国内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指导。为谨慎起见,他先按照传统试验方法做出目标配合比,再用新的试验方法加入一种外掺剂。经过n次试验、研究、改进,一个月内瘦了10斤,也不知道抽了多少包烟的他,终于获得成功,抗车辙能力和冷弯曲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
企业是国家的,石德华也不是企业老总,但他却把企业当自家的来对待,总是尽力想办法为企业多省钱。从1990年至今,石德华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研究和改进试验检测技术优化配合比设计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仅减少沥青用量一项就为企业节约成本1800多万元。他还从试验角度积极探索设备革新改造,有效提高了原有设备的生产能力,消除了跑冒滴漏现象,为企业节约资金上千万元。
他心忧企业的发展,担心本企业技术人才断档,同时也忧心全省公路施工企业因缺少技术力量而致道路建设质量受损。因此,他不仅为本企业的带徒,还为省上其他公路施工单位传帮带新人。现他已带出了32个高徒。
这样有本事,又对企业无比忠诚的人,现在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在业界令名极盛的他,自然成了香饽饽。很多公路建设单位都想把他挖到自己手里,而他,面对多次找到他,价码、待遇一次比一次高的“挖家”,他都坚决谢绝了:“人不能见钱眼开,我是西京公司培养出来的,我不能学成了本事就踢开了老厂子!”
而他,现在的工资确实不是很高,一家人也挤在仅有50平米的小房子里。
但这,就是一个老技工的坚守和情怀!
本报记者柳叶通讯员刘录明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