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职场精英 善治未病的“上医”
2020-04-05 16:41:50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人物检索:
       施秉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 2014年至今任西交大一附院院长。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好医生和三秦楷模等荣誉。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该院先后有153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引题:在武汉,89岁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他们精心救治下出院。在西安,66岁的危重型患者被体外人工膜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援鄂期间,接管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八病区实现零插管、零死亡的“奇迹”-----

善治未病的“上医”

—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该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长施秉银

       3月31日上午9时,76岁的危重型患者施先生爱人和儿子特意赶到酒店,给西安交大一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送来锦旗,感谢他们几次把病危的施先生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当天是西交大一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告别武汉的日子,也是施先生出院的日子。在医疗队离开酒店时,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施先生打电话给医疗队,感谢“本家”施秉银队长和他的团队。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2月4日,年过六旬的西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接到国家卫健委的“出发令”, 没有等待第二天的高铁,而是当晚带领专家团队乘坐“夕发朝至”的绿皮车前往武汉。2月7日,西交大一附院133名医护人员赶来,同施秉银专家团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汇合,接管七八两个重型危重型病区。
       在50多个日日夜夜里,施秉银带领他的团队,遵循新冠病毒“细胞因子风暴”的发展规律,一人一策、提前干预,给予126名重型患者科学的医学救治和必要的人文关怀, 96人治愈出院,26位患者均由危重型或重型转为轻型。

  挽救患者生命是头等大事

       2020年春节前后,施秉银密切关注武汉疫情动态。“病亡率怎么这么高?”施秉银一方面查阅当年“SARS”疫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一方面走进医院隔离病房了解情况。
       “我都想着亲自上手解剖尸体,了解第一手资料!”施秉银说,1月23日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爆发,只有尽快找到病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正当他在西安研究致死病理时,国家卫健委一声令下,驰援武汉。他说,武汉病亡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让人感到揪心。
       2月9日,施秉银给大家召开第一次会议时便提出:“挽救每一名患者的生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要求医护团队尽快梳理医护流程,掌握每一位患者情况以及基础疾病。他甚至提出自己看护病人:“好医生就应该第一时间到患者最近的地方去。”
       用最强的力量救治最重的患者。施秉银还提出建立重病例每日探讨机制。每天19时到20时开会,病区主任、小组组长、相关专家多学科参与探讨重型、特别是危重型患者治疗方案。
       几天后,两个病区患者的情况大大好转。心里有底的施秉银再次将关注点聚焦到降低病亡率上。
       2月16日,他牵头成立了降低危重型患者病亡率专家组,自己任组长,与同济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专家组谈论分析每一例病亡者病亡原因,寻找救治突破口。
       一天,去世的81岁文女士病亡案例被拿出来讨论。有人提出拿头部CT看看,有人提出要看既往病史,有人建议拍CT动画看看有无脊柱侧弯,有人认为像是食道裂孔疝,心包纵隔明显移位。这位病亡患者的讨论记录达135条,施秉银最后总结:“可能是脑外血管出血,直接死因与新冠无关。”
       在其他病亡案例分析中,他们还发现呼吸道插管和人工膜肺干预时间过晚问题。大多超过一个礼拜,甚至十多天,错过了应插就插的主动窗口期。施秉银说,“有创”干预后,感染问题也是致死原因之一。
       八病区主任、西交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内科副主任石志红说,专家组提出的糖尿病、高血压和慢阻肺等导致的高死亡率现象,他们都是提前干预的,才有了零插管、零死亡的“奇迹”。

  要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加油”一词源于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父亲张瑛鼓励读书人的佳话。施秉银每周多次进入隔离病房,了解重型患者、特别是危重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心理状态,为他们加油鼓劲。
       患者施先生是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并发新冠肺炎患者。由于透析不充分导致身体浮肿、CT复查因躺不平而没有做成。施先生想起自己哥哥12年前做CT猝死,心里恐惧焦虑不配合治疗。施秉银得知情况后,走进病房查看病情,指定八病区副主任、西交大一附院长安分院重症科主任腾琰重点救治,还将其纳入每日重病例多学科会诊对象,给予最优的治疗方案。
       同施先生一样,两个病区的大多数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或抑郁。2006年起,施秉银经常通过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开展义诊。这一次,互联网达人院长要求病区创建医患微信群,为患者、医护人员、甚至患者家属朋友搭建起交流平台。
       施先生没有智能手机,滕琰便是他的信息员。得知家人平安健康,看到活波开朗的孙子孙女舞蹈视频,施先生的情绪好了起来,病情也跟着一天天好转。
       一名好医生就要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给予他们更多的医疗救治和人文关怀。施秉银要求医护人员及时给患者回复信息,简单的“指标正常”敷衍不可以,群里贴图、贴数字更不行。
       每天都有100多条咨询信息。石志红说,中午11点到12点,他们都会对照检查指标一一答复。哪些指标在好转,要给予患者信心。遇到不识字的患者,语音指名道姓答复。
       施秉银说,除了医疗护理,也要关注患者的生活护理,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盒饭吃腻了,患者想换口味,就要想办法给买、给做。有人过生日,也要尽可能给大家买蛋糕。
       他们还开设了病区流动超市,每天早晨,护士长吴静推着大家捐助的方便面、饼干、牛奶等食品的便携购物车,逐个病房免费发放。这是每天最开心的时刻,经常有患者在门口等待。
       在重视人文关怀的同时,他们还把康复问题提上日程。
       吸气、屏气、呼气。在病房里,60岁的患者解女士带领病友做起了肺功能康复操。施秉银团队编排了卧式、坐式、立式肺功能康复操,医护人员走进病房教给大家,还拍成视频分享给出院的患者。
       施秉银解释说,患者肺功能都有一定程度损伤,但他们终究是要回归社会的,需要考虑出院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建议国家重视传染病学科建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施先生的救治过程中,施秉银带来的科研团队也助了一臂之力。他们从西安运来干细胞干预治疗消除炎症,运用国外医学杂志刊发的转阴药物建议,结合钟南山院士提出的“羟氯喹+阿奇霉素”疗法,破解了其核酸检测迟迟不转阴的顽疾。
       在疫情期间,施秉银还肩负着给国家提供疫情防控的方案和建议的使命,两次向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领的中央指导组汇报工作。他说,全国各地传染病定点医院基本都不是实力最强的医院,有的甚至不具备收治危重型患者的能力,现有的医疗资源布局需要优化。传染病学科建设薄弱现状也不容忽视, “不能说没有战争,就不做国防建设”,一定要重视传染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施秉银用行动传承着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职责精神。
       离开武汉时,施先生用稿纸写下《一场生与死的较量》的感谢信,回顾自己“九死一生”的救治过程。护送医疗队的车队经过一康复者隔离点时,在医患微信群里,康复中的解女士及时发语音现场唱起《我和我的祖国》,队员们跟着合唱“一刻也不能分割”……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