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看这高压开关柜内电缆终端头因长期使用,表面已经出现爬电痕迹及绝缘劣化现象。”3月20日,在陕钢集团汉钢公司铁前35KV变电站,公辅中心电气作业区作业长李新军正扫视着电力系统后台,快速查看各项数据曲线,同步分析局部放电图谱……
“李师傅‘牛得很’,通过设备运行曲线和状况,就能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异常。”车间技师曹少岳说。
这位被大家亲昵地称为“钢铁侠”的陕西产业工匠人才,是如何开启工匠征途的?
“从一名电气仪表自动化维修工到产业工匠,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没有捷径,只有永恒地践行’。”李新军说。
夯基与破茧
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新军怀揣一腔热血,在汉钢公司开启了职业生涯。
其实刚进厂时,公司正处于建设阶段,面对现场复杂的环境,欠缺技术经验,他也想过逃避。“是师傅们的鼓励和指导,让我坚守在设备保障线上,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技师。”李新军说。
从设备基础安装到系统调试,从系统运维到优化升级……李新军一头扎进设备安装调试的烦琐工作中,大到系统优化,小到每一项参数的设置,他都一丝不苟。
面对脱硫在线监测技术难题时,自主研发“直接抽取式CEMS烟气取样装置”,将脱硫在线监测精度从92%提升至97%。在高炉可视化监测项目中,通过雷达探尺、炉内热成像技术与炉缸侵蚀模型的构建,使得高炉操作从依赖“经验判断”转变为“精准决策”……
李新军在挑战中逐“新”,踏出坚实且不凡的第一步。他常说:“创新绝非偶然的灵光一闪,而是将工匠精神锻造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逐浪与突破
“如果说匠心传承是事业的根基,那么数字化转型便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翅膀。”李新军认为。
时光流转至2018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汹涌袭来,他敏锐洞察到这一趋势,成为公司变革的先锋。
面对30余座变电站形成的“信息孤岛”,李新军挺身而出,带领团队启动“智慧运维”攻坚行动。针对电力系统存在的离散控制、状态监测与诊断缺失等问题,精心打造全域集控平台,整合各方数据,实现了电力调度的“一键式”操作,让复杂的调度流程化繁为简。
部署设备在线监测与劣化分析模型,犹如为变电站配备了智能医生,提前察觉设备的“健康隐患”,促使运维模式从“被动抢修”华丽转身为“主动预防”。
不仅如此,数字化运维、SVG无功动态补偿、局放监测与变频改造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落地,让传统变电站变身“智慧能源管家”,公司电力供应稳定性大幅跃升。
在这一系列数字转型的征途中,李新军更加坚信:“智能制造不是机器取代工匠,而是让工匠的智慧通过数据得到永恒的传承。”
匠心与传承
“李师傅的足迹踏遍了各个生产现场,解决企业电仪自动化急难险重技术难题,打开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之路。”公辅中心主任闵海斌说。
2021年,“双碳”目标如一声号角,响彻钢铁行业上空,他扛起重任,踏上绿色低碳技术革新的新征程……
在这场绿色变革中,他深知传承的力量,积极利用工作室,与院校携手编写PLC教程,将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
“师傅常说‘每一个参数、每一根线路都关乎系统生命’。示范精准调试与故障分析,让我懂技术更懂责任。”徒弟冯明义说。
新时代的钢铁需在创新中重生,新时代的工匠要用智慧定义未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10余名国家、省、市技术能手茁壮成长,成为公司绿色发展的生力军。
多年来,他攻克了翻车机控制缺陷、高炉自动化及网络瓶颈等36项技术难题,7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创新成果的不断转化,激发了他不断追求卓越技术的决心。
“我将继续以钢铁‘新’魂,在工匠征途中奋勇向前,成为精于工的践行者、匠于心的传承者、品于行的开拓者。”李新军说。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