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何军
一头直发,言笑晏晏,是邵萍给每个人的第一印象。近日再见,直发齐肩,一袭白衬衣显得清新隽永、优雅知性,却掩不住眼里的笑意。说话温文尔雅的邵萍,聊起工作,眼神里的干练藏都藏不住。
入职15年,从营业厅的三尺柜台到政企客户的谈判桌,从网格长的走街串巷到教育行业的深耕细作,这位汉中移动政企部教育行业总监,凭着“快人一步、深入一步、靠前一步”的扎实步子,一步步走到了北京的领奖台。去年年末,“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这项每5年评选一次的国务院国资委系统最高荣誉,是对她多年坚守最好的注解。
快人一步,从政策里 “嗅”出商机
2020年末,接手中区教育市场时,邵萍面对的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固话份额仅15%,专线份额几乎为0。前一年,友商低价搅局让校园专线投标“滑铁卢”,团队士气跌到谷底。
“那会儿开会,没人敢主动发言,连喝咖啡都透着股沉闷。”老同事回忆。
邵萍不信这个邪。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她会习惯性打开三个界面:教育部官网、陕西政务网、行业案例库。“政策就像风向标,你比别人多看一眼、多记一句,机会就多一分。”她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沓文件夹,里面是剪报、打印的政策解读,甚至还有手写的批注:“2022.2 教育部数字化战略——重点盯校园平台”“2022.6陕西新高考改革——排课、学籍是痛点”。
2022年春天,新高考改革方案刚落地,邵萍揣着打印的政策原文,三天跑了四趟教育局。“科长,您看这新高考,9门课排课得精准到每个学生,学籍管理更是细活,单靠人工肯定扛不住。” 她边说边掏出笔记本,上面画着简易的平台架构图,“咱们做个数字化平台,把这些活儿全揽了,您觉得可行不?”
说服团队、找厂家、改方案,她成了“空中飞人”。方案改到第17稿时,合作方的人都忍不住劝:“邵总,差不多就行。”她却指着某所中学的排课表:“你看这所学校,艺术生和文化生的课表交叉成这样,系统稍有漏洞就乱套了。”
13个月里,27稿修改稿堆成了小山,最终“汉台区新高考服务平台”成了全省首个落地项目,为公司带来300多万元营收。教育局的人后来打趣:“我们还在统计需求呢,邵萍的方案都快成型了,想不合作都难。”
深入一步,把服务做到客户心坎里
“邵姐总能看透我们的难处。”汉台区一中学的李校长说。这话背后,藏着电子学生证的故事。
2021年,“禁止手机入校园”的规定刚实施,邵萍就听说了一桩糟心事:有家长送孩子到校门口,孩子转身进了网吧,家长闹到学校要说法。“这不光是管理问题,更是信任问题。”她连夜给省公司发消息:“能不能给学生证加个功能?孩子刷卡进校门,家长手机立马收到短信。”
功能落地那天,她拎着样机跑了6所学校。在城郊的老君镇中学,她当场让保安演示:学生刷证终端提示“已入校”,家长手机“叮” 一声收到信息。校长拍着大腿:“这玩意儿能救大命!”
2022 年秋天,20多所学校装上了这套系统,再没发生过类似纠纷。
让邵萍更揪心的,是乡镇学校的冷清。去年在汉王镇小学调研,她推开教室门,看见空荡荡的教室里,3个孩子对着黑板发呆。“城里学校的名师课,山里娃凭啥听不上?”回来后,她拉着技术部熬了三个通宵,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 的方案改了又改。
如今,汉王镇小学的孩子们每周能跟着城里老师上美术课、英语课。校长在电话里哽咽:“邵总,您是不知,娃们第一次见外教视频,眼睛亮得像星星。”
靠前一步,做客户最靠谱的 "兜底人"
“邵萍在,我们就踏实。”这是合作单位对她的共识。
2022年11月的那个傍晚,刚换好便装准备接孩子的邵萍,手机突然响了——东塔小学的专线被挖断,当晚有线上互动课。“别急,我马上到。”她转身往学校赶,路上就拨通了抢修队电话:“带上熔接机,学校后门那条路窄,开车进不去,得扛着设备跑。”
到了现场才发现,施工挖断的光缆藏在燃气管道和污水管中间,人得趴在泥地里接。
邵萍蹲在旁边举着手机照明,寒风吹得她直打哆嗦,却一直盯着熔接机屏幕:“师傅,麻烦再快一秒,孩子们等着上课呢。”2 小时后,网络通了,老师在屏幕那头比了个“OK”,她才发现自己的裤脚全是泥。
去年推进“AI+明厨亮灶”项目时,邵萍更是把“趁热打铁”刻在了骨子里。从9月初市政府有意向到10月底139所学校落地,她跑教育局协调标准,找市场监管局对接数据,盯财政局落实预算,连厂商的技术员都笑:“邵姐的时间表,比闹钟还准。”
办公室抽屉里,邵萍的笔记本扉页写着一行字:“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任现职5年来,她带着团队把汉台区教育专线份额从几乎为0做到40%,签下近3000万元项目。面对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的荣誉,她笑着摆手:“不过是把每一步踩实了,难事做久了,就不难了。”
夕阳下,她的身影融进办公楼的灯光里,明天的“必修课”—— 研究政策、拜访客户、改方案,又在等着她了。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