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11月5日清晨,黄兴村大桥施工现场,鄠周眉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总工程师王鹏正认真检查预制箱梁的安装情况,只见他神情专注、目光如炬,仔细核对着每一项数据。
这座全长676.5米的黄兴村大桥,是我国西北高速公路工程中首例全装配式结构桥梁。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王鹏带领团队用一块块巨型“积木”,以毫米级精度推进桥梁的精准拼接。
“刚接手项目时,我压力非常大。”王鹏坦言,尽管自己有着十多年的施工经验,但装配式结构桥梁在西北地区的高速公路工程中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并且对工程施工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结构失稳或拼接失败。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不打无准备之仗,必须主动出击。”王鹏将心理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在项目开工前,他带领团队到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先进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实地走访多家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深入了解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同时组织项目技术骨干开展专项攻关,逐项攻克技术难题,不断打磨完善施工方案。
精度是装配式施工的生命线。为确保每一块“积木”安装到位,王鹏和团队成员反复推演施工流程,对关键工序进行全流程模拟,从运输、吊装到定位,每一个环节都设定了严格的管控标准。
经过充分准备,今年3月下旬,项目迎来了装配式盖梁首件吊装施工。王鹏在现场全程盯控,直至最后一道工序顺利完成,各项指标均控制在毫米级误差范围内,他才长舒一口气。“这说明我们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也验证了这套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首件装配式盖梁顺利安装完成,给王鹏和团队注入了强大信心。此后,他们乘势而上,稳步推进后续各项施工任务。
从项目前期准备到构件预制,从现场拼装到精度把控,王鹏始终坚守一线。在此期间,他及时总结提炼相关技术经验,发表论文2篇,获得专利2项,为装配式桥梁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看到桥梁从平地上拔地而起,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望着初具雏形的黄兴村大桥,王鹏的言语间满是自豪,“希望接下来的工程能继续顺利推进,早日实现全线贯通。”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