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去年下半年,生活上有一个习惯是夹核桃。其实就是用专用的铁夹子夹碎核桃皮,取核桃仁吃。青女士不知是看了电视的养生节目还是听他人说的,说是此物健脑,对心血管好等等,像是中了邪。不过我似乎看到过一个说法
童年时代,天气奇冷,冰霜很厚。 早上放学,双腿艰难地拎着脚回家,看到的往往是这样的场面,家门口西边那块空地上,一座座蒙古包样的麦垛或是玉米秆子堆在旁边,阳光洒在满地的青霜上,洒在垛旁端着稀饭、穿
又是一个阴天,寒意比之前要浓烈得多,暖气有些力不从心,微弱得快要断气了一样。挣扎着钻出被窝,寒冷如野兽骤然扑上,咬得人生疼,空气仿佛凝结成了无数根细针,扎进每一寸裸露的皮肤。这天儿,冷得让人心生不
进了腊月就是年。各种各样吃喜酒自然就多了,而我刚读的这篇朱百强的短篇小说《吃喜酒》(原载《佛山文艺》2024年第12期),让人提前感受到了年味。 小说前后共写了主人公王海胜的两次吃喜酒经历。两次经历都很
人们常说,女人要有女人味。人们一般认为,女人该有温柔、贤惠、细致、体贴、明智、性感、情韵的味道。女性美,缘由她们善良、清纯、大爱的本性。 还有人说,女人该有一种香味。如今女性从身边过,总会飘来淡
朱军生于汉中,长期在地方税务部门工作。他酷爱文学,1985年至今,已出版作品57部共计1350万字,这组数字令我钦慕。一位工作繁重的部门负责人,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不仅数量过千万字,而且作品涉及宽泛,小说、散
读李宗保先生的散文集《时光沙漏》,我常常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他的散文将沉睡在我心灵深处的记忆一一唤醒,我似乎也回到了曾经的时光。穿梭于记忆的长廊,重温儿时久远的情景,回顾半生跋涉的旅程,慢品人间烟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过去植被覆盖率低,山体常年遭受雨水冲刷,就造就了千沟万壑的地貌。由于草木稀少,这里的羊想吃饱,就必须每天翻山越岭去寻找食物,因此当地出现了一种特有的品种——“跑山羊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片属于种花的美好时光……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母亲一起在院子里种花…… 院子里的土地松软而肥沃,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母亲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着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吕明、吕明凯合著的《黄土魂》,作者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笔法,重现了五十年前旬邑人民“愚公移山,改天换地;兴修水利,重整山河”的壮丽画卷,
陡然间闻到一缕甜嫩的香,我想起了多年前的小巷。静匿的小巷像一尊弥勒佛,大彻大悟,从来不语。小巷悟道,渐成贸易时,十字路口的人越聚越多,转而成为市场,有了些普度众生的味道。我是小巷的常客,年少时贪吃、贪
很早的时候,人们修建房屋选址都要考虑柴水方便这个因素。柴为百姓提供了烧饭取暖的能源,水为人们提供了吃喝洗漱的便利。这两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备柴水方便的条件,村落也就应运而生。我的家乡汤坪村具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渭北的乡村就悄悄忙起来了。这时候,母亲便开始絮叨:“没几天过年了,咱家该扫舍了。”长大些我才知道,母亲只是在提醒当教师的父亲。每年腊月扫舍,母亲要等学校放假,我
苍劲激越的腔调是西北大地上最古老的曲子吼一句撼动天地唱出了慷慨浑厚的家国情怀展现了铁血男儿的人生豪迈如滔滔黄河激浪不停 悲壮高亢的旋律它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间听一段荡气回肠奏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历经岁月
身披圣洁轻盈的白纱裙,哼着欢快激昂的乐曲,结伴而来的“雪精灵”一出场,便迫不及待地和行人拥抱,诉说初雪的秘密,也给静谧的柠条塔矿区举办了一场2025年开年的冬日盛宴。 洋洋洒洒、纷纷扰扰,
从我出生起,“地勘”二字就与我有着千丝万缕难解难分的缘分,我们家祖孙三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地勘人”。 1953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普查找矿和地质勘探工作,这时我
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 2024年的脚步悄然无声地远去。 回首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 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与思绪。 清晨的阳光洒在办公桌上, 忙碌的一天从这里开始。 文件堆积如山,任务繁重如山, 但
晴朗的天,洁白的云,喜欢在这样的天气里开着车行驶在寂静恬淡的乡村小路上,金色的光透过玻璃洒在我的身上,暖烘烘的,黑色的皮椅上也因此形成了一片片小小的光团。打开车窗,四月的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温柔
这是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这是新年的第一声祝福 这一生 路途多艰 总有一双温暖的手掌 给我前行的力量 感恩每位善良的人 让我知道 活着并不孤单 感恩你 祝福你 生命里每一缕温暖的
仙女散花寒风放牧蝴蝶随意恣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像管不住的孩子,在操场上 山峰,树木,草丛全挂了白白得耀眼白得透明白得没了鼻子眼睛 我们追着雪花奔跑伴随着汽车的车轮看不清山的眉目也不见野兔和鸟的影子只有一种
在喧嚣退场的季节, 冬天,宛如一位沉思的智者, 悄然降临人间。 大地褪下斑斓的彩衣, 换上一袭素白的银装。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 似是天空撒下的梦幻花瓣。 山林寂静,树木沉默, 枝
风是轻的,微弱地穿过河岸,像一个迟迟归家的旅人,低声询问那些被时光折叠的水流。这条河,村里人常说,它日日夜夜奔涌,从未停下倾听自身的回声。可是谁,又真的俯身去聆听呢?水流的故事,或许正如岁月的涟漪,
冬日的旷野,因为树叶凋落,花草枯萎,呈现出棕色或褐色,一派衰败。我觉得这些色调太颓废,似乎不足以代表冬天。一场雪后,推门出去,目之所及处都变成了雪的世界、白色的海洋。我想,可能还没有任何一种物质,
第一次见到它们,是春节前夕的一个午后。在西安的一家酒店参加完喜宴,于雅致的庭院里散步,它们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不是一株,是一排,共十八株。个头、粗细相当,像列队的士兵般齐整。 这是
早就有个夙愿,过候鸟式的生活:冬寒飞往南,春暖飞向北。哪儿暖和在哪儿落脚,哪处舒服就在哪里安家,如今遂愿。刚退休那些年,虽无上班纪律约束,却要照看孙子孙女。我们老两口轮流在西安或北京照看四个孙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