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说不清是为什么,似乎对雁门关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观看电影《夜袭》,当听到“雁门关”三个字时,马上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下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网上查看,知道了雁门关的大致情况。
华光耀 独坐窗前听雨细密,绵长一滴一滴都流进了诗行那是灵魂里落下的思念雨丝一样连成岁月的珠链挂在故乡 记忆穿过屋前的篱笆时间刻度里已塞满了叮咛和期许的目光小巷青石板路上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把来自明清的白色长
刘强利 在太白林区,有这样一群执着的人常年累月,任劳任怨在秦岭山脉,有这样一群追梦的人穿行林海,无私奉献这,就是太白林业人 我们是祖脉秦岭的守护者用脚步丈量青山,用双手抚育森林在生态保护中筑起绿色屏障炎
刘云 1把声音还原成绿,把呼吸还原成蓝。还原成方言模式把鸟声还原成一个县把县还原成一群好汉2最好的著述在一株野生金边兰的门口,溪水流过光年的里程,最好的大数据长在人迹罕至的林边最好的修辞,与乡愁伴生3随便
李永刚 春天,我送你一首诗不想写得那么唯美而浪漫只想对你说一句,“我想你了”推开窗户,我久久地凝望凝望苍翠碧绿的远山 春天,我送你一首诗不愿借助火爆的DeepSeek他写不出最真最纯的诗篇我只想问一句
党永庵 在彩云缭绕的岚河上游,有一个叫毛家沟的地方,弯弯曲曲沟壑中静静流淌着的溪水,倒映出两旁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 很久以前,这里是花里公社丰景管区普子大队,当地人都叫它邓家院子,住着以邓姓为
乔叶 在我小时候,棉花是村里每户人家都必种的庄稼。开门七件事儿,柴米油盐酱醋茶,雪白白的棉花得排在这七件事儿的前头。为什么呢?因为它值钱。哪件事不得花钱?而白花花的棉花送到乡里的棉站,一准儿换来或
张娟 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生活的重担像一座大山,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我小时候,母亲没奶水,是奶奶用羊奶、开水泡馍、红薯喂大了我。那些粗糙却温暖的喂养,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王惠武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矿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标配,那就是瓮。平日,瓮里会存一些水,逢年过节的时候便会在瓮里放置平日里见不到的白面馍、油炸麻花、麻叶等。就是这个瓮,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三伏天,
刘燕 窗台的水晶花瓶里,一株带苞的兰花正在苏醒。青玉般的花莛自卵石间探出,三枚素白花瓣次第舒展,恰似文人挥毫时悬腕的弧度。我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养兰了,却是第一次触摸到传说中的“王者之香”
马晓炜 年年岁岁花谢,岁岁年年长青,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我不习惯用“兄弟”或“哥们”这样的称呼,总觉得“朋友”二字更纯粹。在我看来,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承载着情
罗锦高 狗熊山本来是没有名字的,与周围无数山丘一样,很平常,但这座山之所以有了名字,缘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狗熊袭击人的事件。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区,类似的山丘海拔多二三百米,有的与山峦连续,
望京 自行车虽源自外国,却在中国一度成为国民的标配。在我老家陕北农村,出行工具的发展史,是从骑骡子、骑马到上世纪70年代的架子车、80年代的自行车、90年代的机动三轮车,直至2000年后的私家汽车。每一次
杨恒艳在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中被生活的洪流裹挟许久,心底总有个声音,呼唤我走向那片充满希望与宁静的山野。终于,在一个暖煦的午后,我寻觅着、期待着、欢快地奔向那片绿油油的麦田,就像赶赴一场久违的约定。车窗外
郝振宇 几个月前,第一次拿到沉甸甸的《论吴树民与吴树民论》,当晚就一气读了大半宿。本书收录了胡采、杜鹏程、李若冰、周明、王愚、李沙铃、邰尚贤、肖云儒、李星、雷涛、党永庵、赵熙、朱鸿、商子雍、马涛
郁春红 在我的记忆里,柳再义是个谦逊内敛低调的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儒雅、气度非凡、才思敏捷,内心充实且丰饶,是一位闪耀着智慧光芒又悲天悯人和水静流深的著名作家。 他十八般武艺皆精,无论是
王新民作为大荔乡党,早闻忽培元先生大名。作为文学爱好者,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近年也看过根据其长篇小说《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作为乡贤,前年也互加了微信,可以说,神交已久。真正谋面是去
杨志勇 最初对张彦梅的文章,我是没有在意的,原因在于读得少,而且没有连续、深入、系统地阅读过她更多的文章,加之对她本人不甚了解,所以并未形成什么印象。如果说有印象的话,那就是她似乎微醺的脸蛋红红
崔媛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
王蓓蕾 2024年,在我职业生涯的第十个年头,当捧起《陕西工人报》颁发的年度优秀通讯员证书和奖杯,并作为通讯员代表发言时,铅字油墨香包裹着十年写作记忆扑面而来。 2014年,我初入职场,工作之余常在社
王惠武 刚参加工作时,年龄小,井下各种被矿工视为很轻松的工具,对我来说都是负重如山。加之日复一日的两点一线,生活对我来说感觉要濒临崩溃。队支部书记看出我的苦恼,专门找我谈话。他语重心长,其中有一
杨龙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4年前。2010年8月,我踏入蒲白矿务局开启职业生涯,日常工作接触最多的报纸便是《陕西工人报》。工作之余,我细细品味上面的文章,也尝试模仿撰写新闻稿件。 初出茅庐的我,在公文、
王成祥 煤炭,这一被誉为“工业粮食”的黑色瑰宝,是现代化进程的坚实基石,是国民经济屹立不倒的钢铁支柱,更是工业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壮丽篇章。然而,以煤炭和煤矿工人为题材、深刻反映煤炭生
张从军 我是一名企业工会工作者,因此同陕工报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1992年7月,我大学毕业到企业工作,在班组活动室休息时,工友让我读《陕西工人报》上的小说、诗歌或者法律案例、生活常识等,这是我和陕工
《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最震撼心灵的作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段时空交错的史诗。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无奈,也让我明白了时间对人的巨大影响。 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传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