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刘文萱 “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坊巷间便被一种独特的气息所笼罩。那是一种混合着食物的香气、人们的欢声笑语以及生活百态的韵味。这,便是烟火气。 俗话说
刘培英 母亲生得高挑,约一米六七的个头,清瘦、漂亮,是当地公认的美女。母亲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苦难。母亲的手,格外与众不同,手掌宽大、黝黑、干巴,手背青筋暴起,如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又似蚯蚓,
李晓会 在我的记忆深处,老家的浆水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承载着无数温暖而美好的时光。尤其是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一碗清爽可口的浆水面或浆水鱼鱼入口,那种沁人心脾的酸爽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让人从舌
宋扬 大豆,让我无限怀恋,让我于记忆深处不断反刍过往岁月中丝丝缕缕慰人心魂的温暖情愫…… 那些年,在我们村,吃青豆炒肉就算奢侈的“打牙祭”。起锅前,再放一把切成圈的青椒提
侯恩瑞 我下牙中间往左数第七颗牙齿,不疼不痒地又掉下来一块。从去年开始,不知为啥我老爱舔这颗牙,慢慢的牙齿上就出现个小洞,我的舌头每天反复巡视这个小洞,结果这天就掉下来一块,牙齿的芯终于被掏空,
胡忠伟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孙犁先生始终是以现实主义的革命作家身份出现的。其实,他还有另一个光辉的面影,他是一位出色的报人、合格的记者,更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在长达60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他很好地把这
辛敏 乙巳年正月一次文友聚会,结识了《三秦宗教》杂志执行主编宁文英女士,聊了几句,得知她是我渭南老乡,便感觉亲近。聚会之后翻阅她惠赠的《三秦宗教》,看到她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才知她曾出版文学书籍6部
王慧春 我时常会想一个问题:在这个影像传播盛行的时代,想选择用文字描写一幅美景、呈现一段旅程、写实一份情感,到底还能写点儿啥?又该如何写呢? 但也在琢磨,照相机发明了,绘画没有消失,它成了艺术,
叶柏成 大约在2023年的时候,紫阳县作家协会主办的“紫阳文艺”公众号陆续推出农民写作者付调娥的散文,闲暇无事,就漫不经心地看了几篇,不觉眼前一亮,于是付调娥的散文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
王成祥 华夏文明五千年,《史记》独领三千年。历代对《史记》的研习不胜枚举,著作层出不穷。王利伟先生就是一位对《史记》有着独到见解和深刻体悟的年轻作家。他的又一部研究专著《来吧!跟司马迁聊聊》即将付
高志飞 在陕北这片被岁月精心雕琢、被黄土深情滋养的土地上,每一道沟壑都隐匿着故事,每一缕炊烟都蕴含着独特风情。提及陕北人过年的年茶饭,脑海中便回荡起陕北民歌“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
李焕龙 结缘《陕西工人报》,是1992年金秋时节。 这年夏天,我在供职的安康人民广播电台发起“恒河行”采访活动,步行走访这条本市最长境内河流的人文地理、报道该流域的社会变化。走到当年叫安
王成祥 人类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机器人的问世,AI替代人类从事的某些活动已经成为趋势,数字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deepseek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生存生活方式,人类必须重新认识宇宙,地球仿佛变成能够承载万物
赵晋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矿工作,先后担任党委宣传部干事、副部长。时值《陕西工人报》复刊不久,经常刊发一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报道,我觉得很贴近矿工,每一期都仔细浏览。其间,
浏览朋友圈,一个朋友发的几张照片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照片上是古朴、深邃的悬崖栈道,栈道旁边,隐约可见雄浑的黄河。我马上给朋友打电话,问这是什么地方,在哪里。朋友说是黄河大梯子崖景区,在韩城对面的
卜欣女儿是小区院子里出了名的“疯猴子”。滑滑梯、健身器材等区域,到处都有她的身影。她爸说:“这点随我。我小时候在村里,也带着全村同龄孩子上房揭瓦,想一圆自己的武侠梦。”所以,她毫不
郭永韬 春风轻拂,催醒沉睡林木枝头新绿萌动,似梦想低语嫩芽挣开束缚,怯怯地探首好奇探寻这全新征途 田野展怀,拥抱温暖日光泥土袒露黝黑胸膛,芬芳逸散农人躬身,指尖轻触种子一年期愿,庄重撒入土壤每颗种子都怀
牧石 又是一年开学季,看到一群群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情景,我不由得想起上学时的往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矿区上小学。每逢开学,一个假期未见面的同学碰到一起,高兴地叽叽喳喳说个没完,都急着打
高晨 飘飘洒洒,雪花悠闲轻舞。一直睡到自然醒的我,慵懒地坐在飘窗上,漫无目的地欣赏着雪景。雪花纷纷,清幽、安闲,让人心也舒缓。 来到楼下公园,空气清甜,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宁静,好像整个世界都按
白描 咏味经崇实两书院泾阳旧邑墨凝光,两院徽音史传扬。黉门既启培伟干,泮宫新开毓俊良。雪室燃藜鹏鹗志,寒窗映月横渠章。往范遗风昭远路,贤英赓续拓宏疆。 访土门徐峨山笼翠黛生烟,翰林故宅岁华残。颓垣静隐搜
朱权利 一天晚饭后,我来到阳台,去看那盆已经含苞待放三天的昙花。 记得去年春天,我在花市一眼相中了这盆昙花。卖花老人说:“这花娇气,得用心养。”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抱回家,放在阳台的&ldq
倪小红 “小红子,你可算回来了!平时工作忙,难得过年回来,这次你们一家四口可要在老家多待几天。”我刚进家门,带着儿时乡间乳名的呼唤,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 “好的三叔,您老最近身体
1994年,我大学毕业,一纸介绍信把我分配到距安康城区30公里的一个小企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几乎把我击倒。 有一天,我到门房看报纸打发时间,当看到《陕西工人报》上刊登的《刚毕业大学生如何对待工作中
辛恒卫 《陕西工人报》创刊75周年,我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屈指算来,我与《陕西工人报》结缘16年了。对这份为全省广大职工服务的报纸,我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9年,我在镇安县西口回族镇担任武装干事,镇上
视线越过风蚀蘑菇的边缘,是枚明亮的星,如布于棋盘上的白子,泛着幽光。枯草球跳着跑远了,风在追着它,顺手抹平一溜稳重而厚实的圆脚印。几根干枯的草嫌风不够稳重,于是动也懒得动一下。 夜晚的沙漠太静,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