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张永涛 午后的日头,像一层薄纱,轻柔地铺洒在秦岭山谷的小径上。我踱步其间,仿佛也被这春日暖阳,拉扯得缓慢而悠长。 山风悠悠地吹过,田间阡陌,麦苗层层叠叠,泛着涟漪般的波浪,在日光下熠熠生辉。看
留丽灵窗外的绿意正浓,蝉鸣与麦香交织,一缕绿豆汤的甜香飘进窗来。“阿满——”母亲的呼唤穿过时光,将我的思绪拉回那个初夏的清晨。我生于小满节气,得名“满”,母亲在乳名里藏着
黄彬彬想象一下:“嘀嘀嘀——”一阵刺耳的闹钟声如利刃般划破静谧的清晨,你艰难地伸出手,迷迷糊糊地按掉闹钟。温暖的被窝令你恋恋不舍,但一想到今天那堆积如山的待办事项,你瞬间烦躁不堪,
李永刚 《地火》是梅方义创作的一部反映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历程的长篇小说。自2024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特别是煤炭行业读者的热议和好评。今年三月,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专门召开了《地火》作品分享会,
杉林我生活的村庄距离耿翔先生描写的土地,直线距离不过两三公里。但因为隔了一条沟,几十年来,我往那里去的次数并不多。这次通过作者的文字,我认识了那片土地,也深入理解了渭北农村过去的生活。《父亲书》以&ldq
罗宗 晨光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书桌上。指尖触到旧书的扉页,微微泛黄的纸页透着时光的柔软,一缕说不清的欢喜便从心底漫上来。 这欢喜很轻,像一片羽毛落在掌心。不似酒后的微醺那般浓烈,也不像饱食后的
韩鲁华 在被称为“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方交流的通道上,几千年间,发生了无数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的记忆。这记忆有经济贸易往来,有战争,有文化交流,也有美好的爱情故事。如人们熟知的
王满院《我在场》是文坛不老松、93岁高龄的阎纲先生新出的一本散文集,它是《我还活着》的续集,以“我在现场,眼见为实,实话实说,带体温”为主题,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创作激情与思想厚度。这既是他对
罗锦高 在峰峦如聚的大秦岭,逶迤拖出一条支脉——骊山,山巅托着一座古庙,传说是为纪念人类始祖而建的人祖庙,泛称人宗庙。逢年过节,特别是农历七月还有六月骊山单子会,以及正月补天补地节,都
王慧春 最近,我再次观看了一遍电影《长安三万里》。那些小时候背诵过的诗句一幕一幕在影片中呈现,李白、高适、杜甫……一个个诗人在银幕上翩然起舞。影片用视觉美感带我们梦回大唐盛世,用诗意
李淑俐 弹指一挥间,与《陕西工人报》结缘已二十余载。之前,我在单位驻省外企业工作,岗位是办公室文员。那时,塞北的寒风裹挟着黄沙,将我与省内的距离拉扯得愈发遥远。好在当时单位为职工订阅有《陕西工人
倏忽一瞬,十八年的光阴不知不觉地闪过去了。2007年,这本书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这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单占生教授和责任编辑许华伟先生(现任该社社长)专程从郑州赶到陕西关中,在我周至县乡
太阳光最强的晌午,老槐树在青石板上筛下斑驳的碎金,爷爷的紫陶茶壶蹲在藤椅旁,蒸腾的热气里飘着茉莉香。十一岁的我趴在石桌上,看爷爷布满老茧的手指捏着黑子,在黄杨木棋盘上轻轻一叩,我的白棋又死了一片。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岁月的滔滔长河与职场的汹涌浪潮里,“廉洁从业”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灯塔,穿透层层迷雾,以其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赋予我们坚守本心的
马小江 我与《陕西工人报》的相遇,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她为我的写作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也见证我在写作道路上的每一步前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三年前,在铜川一位文友推荐下,我开始关注《陕西工人报》
昨夜的雨 是天空洒落的诗句 字字句句 浸透着大地的纸页 踩着夏夜的节拍 敲醒沉睡的田埂 连泥土都悄悄溢出笑意的潮气 踏着湿润的节奏 影子被路灯拉得绵长 田间地头的禾苗 在微风里轻轻摇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如同璀璨的星辰,一旦触及,便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便是麟游县九成宫……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我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麟游九成宫,刚踏入这片土地,仿
段孝文 从参加工作那年起,我就喜欢上了《陕西工人报》。如今35年过去了,我依然离不开这份报纸。她不但是我的精神伴侣,而且是我永远的老师。 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写画画。1990年参加工作后,尽管从事
距今二百多万年前,地球气候骤然变冷,古猿被迫走出深山,来到相对温暖的山外生活。其中,一群古猿从秦岭深处来到华山脚下。 从山里到山外,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采摘地上植物的果实等裹腹,同时也为了观
在知识的海洋中泛舟 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岛屿 翻开书页的瞬间 仿佛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 字句间的智慧如星辰闪烁 照亮心灵的深处 每一行都是思想的航标 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历
在陕西凤翔,有一座东湖,虽然不能和杭州的西湖媲美,但东湖的美,不仅仅在于那湖光山色,更在于它与北宋苏东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每一片湖水都在诉说着苏东坡的故事,每一缕清风都带着他的诗意与情怀
张桂英 2005年夏,我把誊抄三遍的稿纸装进信封,反复按压封口,郑重其事地粘上邮票,将那篇刚刚采写的人物通讯《永不弯曲的钻头》寄往《陕西工人报》。 不知过了多久,前辈张梦君举着报纸高兴地说:&ldquo
故乡的轮廓在记忆里渐渐模糊,唯有那泓老泉,始终在心底泛着粼粼波光。它藏在秦岭北麓天子峪口西半山坡的山脚下褶皱里,在上王庄这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里,静静流淌了不知多少岁月。 老泉有个雅致的名字叫&ldq
卫建宏 《卤阳湖畔》是我的第二本散文集,书中主要收录了四部分内容。其中包括截至2024年5月底前,未被《漫泉咏叹》收录的随笔、游记、访谈和杂论等,重点是2017年以后撰写的文章。2018年在陕煤思创学院参加为
齐凤艳 塑造人物和回应时代问题历来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关怀与重大主题。朱百强的作品一贯重视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对时代大问题的探究,并且他非常善于从平凡人物的“小故事”中反映人性和社会焦点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