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鲁秦儿 当家乡的炊烟袅袅升起当年迈的母亲坐守在灶当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远方的游子听到了呼唤父亲把祝福与心愿贴在门上静等春的到来 年是长了翅膀的蝴蝶从远古飞到今天它在沧海上记录了荣辱在山巅上刻下了沧桑与文
□孙俊峰 年,是父亲忙前忙后奔波劳累的身影和喜乐开怀的笑脸。年,是母亲煎、炸、炒、烩手艺的汇集,是葱、姜、盐、五香、味精、酱油的搅拌。年,也是荡漾在绵醇美酒里的吆喝。 俗话说“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刘祥胜 春运,不是“季节性人口大迁徙”,它已经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每一个远行的游子都会参与其中,在春运的发展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 “回老家的火车票订好了吗?咱们是春运车票,紧俏着呢,
新春佳节,全国各地都展示着当地独特的年味儿。对于十三朝古都西安城来说,除了极具三秦特色的陕派风味年夜饭,更有代表秦人文化底蕴的诸多“舞文弄墨”的艺术形式。贯通西安南北的主干道,可谓是一派&ldq
年味儿是什么?是你有一个福气满满的归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新春将近,是时候花点心思,把家精心装饰一番,营造出年味儿十足的家居环境,让家人朋友在欢乐喜庆中,一起迈向全新的生活。记得小时候,春节是跟着大
明项圣谟《雪影渔人图》局部。资料图片唐李思训《京畿瑞雪图》局部。资料图片南宋夏圭《雪堂客话图》局部。资料图片深冬时节,来来往往的人们换上了最厚实的冬衣,“猫冬”季正式来临,大家开始离不开&ldq
当漫天雪花轻抚原野,当凛冽寒风张扬肆虐时,大寒时节“君临天下”,彻骨寒意笼罩着大地。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压轴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二月中,冷气积久而为寒,大者,乃凛冽之极也。&
鲁迅一生不停战斗,不停奋斗,教化大众,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前几日,由于感染新冠病毒,一边克服身体不适,一边又读了《彷徨》《狂人日记》《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是难以轻易改变的,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习惯,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一种素养。好的习惯,自然能够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坏的习惯,则会使
一部成功的小说,便是一段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石泉女作家刘培英的长篇小说《高高山上一树槐》,全景式描写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因其在客观生活揭示上的真实性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艺术性这两方面的显著特色,给当代
收到廉涛先生的散文集《心中那片海》,我颇感惊讶。他曾是个宣传干部,一直以为他新闻写得不错,没想到他的散文也写得那么优美,那么感人,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洋洋洒洒长达28万字的一本散文集,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
□任卓越临近年关,已至深冬。12月的西安城,天气寒冷,我开着车急着赶回家,但在下班点的晚高峰,车辆只能走走停停。在城墙外等红灯时,透过窗,看见车站旁有炒栗子的小摊子,炉火红红。摊主是位胡子拉碴的男人,站
□韩景波早晨还没起床,就收到好友发来的一张图。打开看,是阳台所养的一丛竹上落有些许雪花,题图曰:竹迎润雪乐成花。好!我赞道。又思忖,以为拟人虽动人,但缺诗味,想来,另题一句:竹叶凌寒雪作花。下雪了?我
□王政小时候,对过年的期盼,一个是有好吃好玩的,再一个是还有好看的。好看的当然很多,但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年画。大年三十傍晚时分,我就和要好的几个玩伴一家一家看大人们贴年画。稍微长大了些,贴年画就成了我们
□马亚伟在我的印象中,车站是有表情的。其实,很多特定的地方都是带有表情的,比如医院是冷峻而温暖的,菜市场是欢腾而柔情的——当然这是我的感受。车站的表情焦灼而温情,激动又带着无限神往。车站,是
□魏青锋父亲又准备做兔灯了。如今的铁丝框架比以前的竹框架好很多,可以重复使用,只需把往年旧纸刮干净,糊上新纸就可以。其实,拉兔灯不只是农历兔年才有的活动,而是乡下老家世代相传庆祝新年的民俗。据说,拉兔
□春草壬寅年的冬天,似乎很漫长。手机里的信息,交谈中的对话,多数是有关疫情的消息,“阳了吗?”“阳康了吗?”等等。晨间望着云雾灰蒙的天空,内心已微泛波澜。“嘀嗒”声声响过
小学习巷东巷。大学习巷、小学习巷位于西安西大街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庙后街。长400米,宽6.5米,沥青路面。开拓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名新兴坊。据《唐史》和《唐长安城区街坊全图》记载,学习巷全段处在
韩城行鼓。我的家乡在陕西韩城,古时候称“龙门”,就是鲤鱼跳龙门中的龙门,是《史记》作者——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人杰地灵的韩城作为煤炭、电力、冶金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使它不仅盛产煤炭
前几天回乡下老家,路过很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老供销社,只见建筑外墙还是曾经的红砖,纹路肌理依然清晰,门窗是木质的,大门依然保留着插板式的木门,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悠然自得地聊着家常,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大荔蒸碗子。每年一进入腊月,我就念叨起老家大荔县的蒸碗子,大荔的乡党们又称蒸碗子为“碗子”。所谓“碗子”,就是用土碗盛装蒸熟的各类食品。在陕西关中地区,土碗没有花饰,既不美观也不光
□姜华 在腊月,村庄上空浓浓的炊烟一伸手就能抓住。房梁上挂的腊肉油光红亮,坛子里的酒泄露了主人的秘密,院子里柴火一点就燃雪片贴的窗花,挤进了年画那些狗的叫声格外张狂。年的气味在村庄里回荡、弥漫 这是个适
□董建成 三九经寒梦,枯树傲琼宫。铁骨流英旷野横,踏雪寻梅莹。忆往昔瑶声朔风,粉红尘冗,丹心高洁凝香浓。 正宫·塞鸿秋铜鼓岭天风逐浪击铜鼓,千年征啸伏波渡。七洲列岛涛翻舞,交融山水龙腾处。登临观海
□白小兰 家乡的那棵红梅杏树,饱经沧桑,曾经长久陪伴在老屋边,见证了许多往事,也为我们曾经带来了无数欢乐。 儿时,我们把红梅杏称作红脸蛋杏,这棵树长在老屋的脑畔上,跟前就是普通的杏树。我没考究
□李小娟打算去操场跑几圈,可当走向操场时,忽然被一只迎面飞来的蜜蜂吓了一跳,随后就是一只又一只在人面前飞来飞去。我感到惊讶,毕竟已是12月份了,没想到会碰见它。也很好奇,这个时节怎么会看到这么多蜜蜂。于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