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胯摇花手,丝滑小连步,搭配“江湖一笑”配乐,一段段几秒到十几秒的“科目三”舞蹈视频在网上持续刷屏。据统计,在短视频平台,“科目三”播放量已超400亿次。不仅如此,“科目三”还火到了宝岛台湾,并成功“出海”——在许多社交平台上,外国人跳“科目三”的视频不胜枚举、爆款频出。可以说,“科目三”已经成为这个冬天里一道不得不说的文化奇景。
“科目三”为何如此火爆?表面上看是因为其高度契合短视频平台传播规律,掌握了流量密码: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动感魔性的背景音乐,轻松入门、老少咸宜。往深处思考就会发现,它用几乎无门槛的观看、欣赏和参与难度,戳中了人们对快乐的情绪需要。在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下,“科目三”用最小成本撬动了快乐最大化,让快乐直抵内心。
再进一步看,“科目三”的火爆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必然性:一种丰富厚重的文化精神内涵。
“科目三”来自民间,来自普通人,来自人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展现的是真实可亲的人间烟火气。最早“科目三”出自广西某婚礼现场人们欢歌起舞的场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而广西人能歌善舞、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赋予“科目三”更多的情感内涵。二者叠加,让“科目三”既有广泛传播的共性,又有抓人眼球的特性。这是“科目三”走红的根源。
“科目三”是以草根文化为代表的网络文化进一步下沉和多元化发展的体现。“科目三”的舞姿和音乐以粗旷、原生态为特色,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语境下,越简单易学的事物,越容易让人“上头”。它对于大众的审美和模仿是友好的,每个人都能轻松找到介入这一舞蹈的方式,在狂欢中强化身份和情绪价值认同。正如网友所言,“土不土有什么关系”,大家的喜爱和获得的快乐都是真实的,这本身就很珍贵。
从“出圈”到“出海”,“科目三”还被赋予了文化自信的期许。在互联网上,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拉丁舞世界冠军克里斯蒂娜、德国健身达人帕梅拉等也纷纷跳起了“科目三”。此前,众多来自中国的微短剧、小游戏、网络文化等,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助力下,在世界范围内收获大批粉丝。人们期待,“科目三”也会沿袭前者的成功,成为又一现象级爆款。
还有一个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话题,就是作为“科目三”的发源地——广西,会不会接住这“泼天的富贵”,怒刷一波存在感,最终带动地方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呢?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诚然,互联网流行文化具有“脱域”和来得快去得快的特性,但地方政府用心用情用功的政策设计和创意营销,才是变流量为“留量”的关键。广西曾因为小小的一碗螺蛳粉火遍全国,这也让人们对“科目三”带动广西再火一把充满期许。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