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工地的简易板房里,张成英(右)正和企业人员协调施工配套问题。 本报记者 程刚摄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这个总投资1200多亿元的项目遭遇复工难题。多亏市上派来督导服务干部协调帮助,一连解决好几个难题,让我们顺利渡过难关……”11月9日,在榆林市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陕煤集团建设的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建设工地上,项目调度负责人安春亮一边介绍建设情况,一边给记者讲述一个个“暖心故事”。
今年2月24日,榆林市委、市政府为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迅速选派310名机关干部,下沉到全市各个重点建设项目,一对一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难题。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张成英,就是被选派到该项目的督导服务干部之一。
2月的榆林,户外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地处毛乌素沙地上的项目工地更是寒风刺骨。50多岁的张成英二话不说,一头扎进施工现场的简易板房开始工作。在随后的一个月里,除了筹措防疫物资,张成英还要协调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安排复工事项,甚至,连接送工人的车辆细节,他都要一一过问。
3月24日,项目建设企业负责人终于拿到复工批复文件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然而,另一个棘手问题出现在张成英面前。项目复工后,建设用地上一处11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急需迁移。这条高压输电线路涉及多个大型能源企业,迁移工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停电事故,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此,张成英多次联系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议,反复上门与供电企业协商解决办法,前后奔波一个多月将此事协调好。最后,电力部门提前建设新的变电站及铁塔线路,采取不停电合闸转线的方法,保障这项艰难的高压线路迁移工程。
“一个公共项目,为什么让我们企业负担?” 4月,项目负责人的一句牢骚话,引起张成英的注意。原来,在该项目建设地块附近,原本设计有一条配套园区使用的防洪渠。这条全长2公里的防洪渠总造价近1亿元,最初确定由投资方修建。
“人家把这么大的投资项目放在榆林,就是看中了我们的资源环境,更是看中了我们的投资环境。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局部利益,损害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得知此事后,张成英再也坐不住了。他四处走访了解情况,并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此事,终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当地政府部门承建了这条防洪渠,不再给项目投资方增加任何负担。
“目前,我们不仅在项目建设上进展顺利,一批生活配套设施也陆续建成投用。今年冬天,我们就不用挤在工地板房里办公了,这都得感谢张主任这样的督导服务干部!”说到张成英给项目带来的帮助,安春亮一脸笑容。本报记者 程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