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进入三伏天,西安的气温就跃升到40度了。满脸愁苦的王群在丈夫秦先生的搀扶下,顶着烈日来到本报。王群,原是兵器工业204所子校教师,1997年已获满30年从教荣誉证,1987年被评为西北兵工局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省国防科工办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曾任子校书记、副校长。1999年,她因履行职责遭到子校领导报复,被204所以“旷工8个月”为由辞退除名,至今已近7年了,王老师一直在投书上访、依法维权,省国防工办、省兵工局有关部门及领导均有表态,省妇联曾向省人大专题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也多次呼吁,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是为什么?
借调“借”丢了饭碗
据王群反映,1997年6月28日,省国防工办教委一负责人在204所招待所与当时的胡焕性所长 、谭凤双书记谈到子校情况,胡所长说:“王群和现任校长在一个单位很难相处,如科工办教委需要,可借给你们。”这位教委主任表示要借调王群,并感谢所长支持。当天就与教培中心同志一起去学校找校长谈借调之事,校长说“要研究一下。”1997年7月10日校长明确答复:“研究过了,同意借调。”
于是1997年8月份王老师便去工办教培中心帮忙,还时常从工办给学校带回“通知”、“考卷”等,该校长明明知道,填报9月份考勤表时却故意写“王群私自外出”,人教处一副处长不调查、不核实,于9月25日通知财务处停发王群的全额工资。为此王群找谭书记说明情况,谭说:“已跟人事处长说过了,你找他去。”但该处长顶着不办,他拿出打印好的“自愿下岗”合同,硬要王群签字。王拿此合同给工办教委主任和其他同事看,包括从其他学校借调来的几位老校长,都认为这是毫无道理的。谭书记曾对王群说,暑假时校长就叫副校长找他,说让王群下岗离开学校。谭顶了回去,说:“王群的关系就在学校,这是所长和我研究定下的。”商调函写明“借调时间为一年,享受在校教师一切待遇。”因王老师不签“自愿下岗”合同,白付处长就卡着不发工资。工办教委付、屈二位主任多次与所里协商,谭书记表示“解决了”。事实上有人一直顶着没办。在借调期满之前,付主任两次与该校长联系王群回校工作之事,他都满口答应。然而,王回校报到后,该校长又百般推脱、刁难,让王找人事处要条子去; 王找人教处张处长,张说:“你的关系就在学校,你回学校讲去。”王群由此陷入了无尽的怪圈。
鉴于所里长期停发全额工资,不安排任何工作,王群于1998年11月2日书面向省兵工局徐书记反映其不幸遭遇。徐书记明确批示:“胡所长、谭所长,请处理好此事,若组织上同意借调,应认可,承担责任。”11月4日兵工局信访办小任即电话告知王群。11月6日所办乔双阳找王老师协商,出示了上述批示,乔让王群提要求、写书面材料,所里好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王老师要求“解冻”发工资,享受教师一切待遇,回校教课,补办中学教师资格证书。乔去学校联系,落实不了,说“桑校长不让王老师回学校,教师证现在区教育局也不办。”后来乔说“所长、书记答应给办个‘内部’高级教师资格证,然后让办退休。”王群说上述几项落实后可以办退休。可是所里一项也未落实。就在协商给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人教41号文公布考核名单,将王群列入“考核不合格”。事实上王借调工办一年在分文工资未领到的卡压之下,天天去工办做事,执笔起草了“督导条例”,尽职尽责,工办教委给204所子校的公函中对王群的评语为:“该同志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熟悉,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工作热心、积极,任劳任怨,认真细致,责任心强,能较好地完成分配的任务,能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与教培中心同志和睦相处,搞好团结,对基层服务热情、耐心,受到基层单位的好评。”
然而,到1999年7月26日,王群不但未能上班,反而收到了所人字154号文,以“旷工8个多月”为由将王群辞退除名。
无奈走上维权路
收到除名决定的当天,王群即找原胡所长指出这样处理是错误的,胡所长说:“你仍可打个报告,我们再开会研究按退休处理。”王老师不到退休年龄,仍要求回学校工作。
王群向兵工局徐书记反映此事,徐书记看了154号文的处理决定,说:“领导没给安排工作,怎么能说旷工呢?我们都说多遍了,所里也不听,你带上材料去省人事厅申请仲裁。”
于是王群聘请了西安第一律师事务所张力生律师,写了律师函,到人事厅申请仲裁,由于我省人事仲裁还未开展,主管的副厅长让王群找204所的上级——省国防工办协调。王群将申诉材料及证据等交到工办纪委张天仁书记处。张书记说:“回头和你们所书记说说,让他们处理好。”所里没有作出任何表示。
1999年5月,当所里以“不退休就除名”相威逼时,王群还去省妇联反映问题。省妇联维权部王惠玲同志认为这样处理不妥,致函204所“请慎重处理好王老师的问题”。除名之后,省妇联积极为王群维权,多次致函204所及其上级机关,也推荐记者采访报道王老师的苦恼和处境。
本报维权行动专栏2001年6月28日刊发《王老师的苦恼》、2002年8月12日刊发《不知我何时才能重上讲台》,引起强烈反响,编辑部收到100多次电话和数十封信件为王老师鸣不平。之后,包括陕西日报在内的省内各大媒体介入调查和报道,但该所依然故我,并向各方发去《关于辞退王群及其处理过程的说明》,指责报道 “片面失实,只是简单地了解,未认真核实”。
促而不动奈其何
8年多了,王群不断找有关方面反映问题。王群于2000年9月1日两次给当时的程安东省长写信反映情况,希望予以关注,进入仲裁或由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其秘书告知王群已批转给工办和兵工局。
王群给工办高纯德书记写信反映她的处境,也向省总工会反映,省总因“分级归口”原则让王群找行业工会。2004年11月王群找到省国防工会,工会赵主任认真阅读有关材料并进行调查,核实后表示把老教师辞退除名与法无据,恢复公职没问题……并与办公室陈主任到204所协商解决 。据说204所领导同意赵主任意见,但迟迟没有行动。赵主任又多次催问并向北京有关方面反映此事,据说“遇到小鬼挡道”,还有“党政不协调”等。2005年5月赵主任把报告交给国防科工委苏书记,办公室陈主任说是批转给了兵总宋副总,当时有消息说快要解决了,然而仍无结果。
王群向工办领导秦副主任反映,秦副主任找204所领导沟通,积极督促,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孔祥梅获悉王群的遭遇后,几年来曾多次向各级人大转交信函及材料,但是依然无果。2005年秋,人大代表调研职工队伍状况建设问题,国防口代表在工办开会时,孔祥梅为此感慨道“职工维权难,部属企业职工维权更难。”
2003年该所班子调整后,王群找过谭书记,谭说找新任命的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由他提方案上会。这位领导认为“除名不妥,要给他点时间”,拖了几个月该人却因被兵总免去一切职务,又不了了之。
所内离退休老同志一直关心王群的问题,在各种会议上(党代会、职代会、老干座谈会)经常提到“应认真研究一下”、“要回头看看、有错必纠……”2005年春节在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上,三位离休老同志都提出应尽快解决王群的问题,也有退休职工联名提议案交职代会,职工代表会上发言反映王群的问题。
可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在帮助王老师维权,盼望早日解决。但“解铃还需系铃人” ,该所有关领导久拖不办,使种种努力化为乌有。
原本不该发生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也早该解决了, 加上方方面面的表态、声援,然而,204所仍就一拖再拖,这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