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日前启动的"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说,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即不低于去年水平。
每到高校学生毕业时期,教育部有关官员总要出来放话,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多少多少以上。笔者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为什么这么说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由目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和本人毕业后的选择决定,即使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可以增加一部分就业的毕业生,但不能人为地违背市场的规律。一旦违背,必然造成两种遭人诟病的结果:
一是各高校给就业率注水,动不动就是"就业率90%以上"。当然,经过调查大多是造假来的。高校本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求实和严谨精神,很多学校的校训就是这样的词语,现在公然要求学生造假或和学生合作造假,试问这样的大学如何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又如何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
二是高校舍本求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抓就业率的劲头超过了对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和钻研,在专业设置上喜热厌冷。而高校本应以传承学术与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为目标诉求。不扭转这种以就业率论英雄的错误指向,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对我国高校的长远发展必将形成致命创伤。比如,哲学系的学生就业前景不一定好,但一个民族需要哲学家和思想者,即使哲学系毕业生不就业,只要他做出伟大的思索,其对社会的价值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总之,笔者觉得一味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为了一时之利而放弃了永久之益,得不偿失。既然我们已经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就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在毕业生就业这个问题上,主要还是应该叫市场说话。■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