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铁路线上的拓石车站,是宝(鸡)——天(水)段上一个较大的车站。金秋时节,在宝鸡供电段拓石电力工区看到了一张从未见过的地图,上面详细地绘制了河流、铁路、公路、桥隧等电杆号位置、类型及海拔高度等分布情况,绘制这张地图的不是工程技术人员,而是出自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已在山区工作了32年的老职工,曹如秦。
今年50多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曹如秦从小就喜欢绘画,“三线学兵”后于1973年6月来到宝天山区当上了一名电力工。这里山大沟深,环境险恶,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参加工作之初,好学上进的曹如秦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潜心钻研电力业务。几年下来已成为技术骨干,先后担任电力工长和安全员等职务,多次参加西安分局和段技术比武,并取得“技术能手”称号,1988年和1991年曾两次有过调回宝鸡工作的机会,但他毅然放弃了。
由于电力设备大多在山上,地形地貌复杂,曹如秦和工长们上山巡视设备时,常常走不少弯路才能到达作业地点。善于动脑筋的曹如秦便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张电力线路地形地貌示意图,上山就方便多了。从此以后,曹如秦每次利用上山挂杆号牌、巡视线路的机会,仔细观察电杆所处位置、地型地貌和上山的路径,回到家后再认真绘制草图,为此他还自费购买了绘图工具和指南针,有时为弄清一个电杆的位置、方位和海拔高度,需往返两、三次,步行四、五公里反复核对。几个月下来,光草图就绘制了83张,行程160余公里,走遍了工区管辖内46公里513个电杆。2004年3月份,一张5.3米长的电力自闭贯通线路示意图经过10多次的补充修改终于完成,上面包含河流、铁路、公路、桥隧、隧道、高山、沟渠、山间小路、电杆号位置和类型及海拔高度等分布情况,使工区职工巡视线路和处理故障时能很快地找到电杆的位置,少走冤枉路。
作为一名老职工,强烈的责任心使曹如秦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30多年来,工区的人走了一茬又一茬,可曹如秦却仍然眷恋着宝天山区,以他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着年轻人,和工友在工作之余充满乐趣。
■杜宝同 高生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