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职工张成功
1983年是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种植农场职工张成功的一个难忘的日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草滩农场鼓励支持农工创建“家庭农场”,于是张成功夫妇俩第一个报名承包了52亩土地,自筹资金创建起“家庭农场”。
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冷峻的,他为了办好“家庭农场”日夜兼程,东奔西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万元,这对于当时一月只有50多元工资的人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啊!
有了这3万元,他立即调整了种植结构,采取多元投资,果、蔬、养齐上,果树有葡萄、苹果、杏、桃等,蔬菜有萝卜、白菜、小青菜等,养鸡1000多只,养猪9头。为了节约资金,自己剪枝修树,喷药卖果,种菜卖菜,卖蛋买饲料,整天忙得团团转,疲于奔命,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以上。
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由于经营品种太多,品质又不高,加之没有拳头产品,养鸡不成规模,饲料涨价,蛋价下跌,造成效益低下的局面,还有,更大的不幸又降临在他的头上,他患上了出血热病,这真是屋漏又遭连阴雨啊!
就在他进退两难之际,场领导语重心长的鼓励他说:“成功啊!你一定要横下一条心,坚持干到底,总结经验教训,一定要搞出个名堂,给咱农场改革走出一条新路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0年夏,原草滩农场科教科长郑阳朝和技术员冯利让向他介绍了特种蔬菜芦笋的栽培技术,又同他一起去华县参观取经,当时他就购买了2000株芦笋苗,试栽了2亩地,由于学到了新技术,加之精心管护,芦笋长势喜人,1991年推向市场,获利2000多元,亩平均1000元,在当时如此高的农业效益确实还不多见。他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
现在他的家庭农场的特种蔬菜由一种发展到30多种,从初期的一辆自行车,两只筐子,一杆秤发展到蔬菜小棚、中棚80多个,保暖防寒防虫害的日光大棚及超级大棚2个,有了2辆运输车辆。多年的积累已达15万元,并有充足的垫付资金和流动资金。他常说:我的致富一靠有了机遇,二靠党的好政策,三靠科学技术,四靠辛勤劳动。 ■姬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