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革命者》《中国医生》……电影“暑期档”来了 有你喜欢的吗?
2021-07-23 10:06:48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暑期档”已经拉开序幕,据统计,今年已定档56部影片,多种题材电影将与观众见面,除了动画电影、青春题材电影,还有多部主旋律电影也在“暑期档”集中上映。

  《革命者》《中国医生》……有你喜欢的吗?

  《革命者》:诗意地塑造了李大钊形象

  电影《革命者》,将镜头对准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这位年仅38岁的革命者怀着“还有未来人”的坚定信念从容就义。

  近年来,围绕每次重大节点而创作的新主流影视剧,已经成为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一种新趋势,创作类型与创作手法也异彩纷呈。以人物为主的传记类影片拍摄难度颇大,《革命者》如何既承继《邓小平》《焦裕禄》《林则徐》等的成功经验,又能跳出窠臼,追求新主流影视剧的创新变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叙事线索上的创新。故事是传达人物形象,让受众进行感知的载体。因此,故事的讲述对于人物的塑造乃至于观众对于人物的接受,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电影以李大钊行刑前38小时为叙事的时间起点,采用线性与非线性结合的叙事手法来串联故事。线性是牺牲前38小时的倒计时,非线性则是从1916至1927年历史发展与李大钊个人亲历的重要事件片段。这些事件并不是按照时间的历时性发展融进38小时的线性叙事之中,而是以李大钊的回忆为视角打破并穿插在影片的叙事中。这种顺序、插叙、倒叙的交叉使用以及多视角的表达手段,萃取、重组、拼贴重大事件,从而完整地表现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

  其次,是故事加工上的创新。影片将虚与实、真实与虚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有机交融,呈现诗意化品格。在李大钊所亲历的人生和革命节点,电影既再现了包括毛泽东、张学良、段祺瑞、张作霖、蒋介石、陈独秀、赵纫兰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虚构了阿晨、庆子等角色。

  《革命者》导演徐展雄谈电影创作时说:“影片将采用新的呈现手法和叙事方式,通过生动和立体的人物形象,观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知李大钊的伟大理想,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是英雄主义的情感共鸣。影片在还原李大钊作为普通人一面的同时,更多通过人物叙事、光影调度和色彩渲染,以具体事实和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征其英雄的一面,这在李大钊拒绝党组织营救并慷慨赴死的情节中达到了高潮。

  其次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国家的瓜分和卖国贼对国家的出卖,李大钊几次领导的罢工对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抗争,唤起观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

  最后是共产主义的情感共鸣。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拍的《革命者》,其创作目的无疑是书写党史、塑造共产党形象并让民众切实认同党的政治使命。

  创新是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内的影视剧的生命力所在。《革命者》通过三个层面的创新,立体写实而又浪漫诗意地塑造了李大钊这一革命先驱的艺术形象,通过影像和叙事,既还原了一代革命先烈作为一个父亲、爱人、老师、同志的普通人的一面,又呈现了他作为革命先驱的伟大人物的一面,为影片的内容及思想传播打下了基础。□杨茜

  《中国医生》:以人物群像展现,实现对疫情记忆的共情

  近日,《中国医生》作为“中国胜利三部曲”(《中国医生》《长津湖》《无名》)中的首部上映电影,在记忆叙事上提供了新的格局与思路,它以全方位塑造人物群像的方式,通过展示人性中夹杂着的复杂一面,成功实现了人们对疫情记忆的共情。

  《中国医生》的发生地就是新冠疫情的“暴风眼”金银潭医院;疫情期间,武汉街头的骤停、小区人群的守望都被记录者完整捕捉并直接剪辑到《中国医生》当中来;疫情期间,全中国的紧张氛围弥漫在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疫情播报时分,因此,《新闻联播》有关疫情报道的片段便成为了推动《中国医生》叙事运动的主线。在这里,《新闻联播》作为二度媒介,在有效传达了当时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保障了《中国医生》叙事机制的真实性,成为记录疫情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工具。

  《中国医生》不仅帮助我们回顾了像院长夫人以及医生感染、逝者家属捐献遗体等疫情记忆,还塑造了像小卖部老板赵大爷这样一些小角色。赵大爷虽然平时跟医院大夫关系挺好,但这种情谊仅仅基于帮医生们收收快递这种小事,关键时刻,医生不会错过上级领导或者同事家人的信息,但却偏偏漏下了赵大爷求救的消息。在这里,文婷医生当然不应该受到谴责,她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做自己更重要的事情,虽然她事后流下了悲伤的泪水。但事实上,生活中,这样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确实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类人群,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逝去的生命的总和才共同构成了这次疫情最难以磨灭的痛心记忆。

  我们看到,《中国医生》成功转化了人们关于疫情初期存在的悲观愤怒情绪。这种转化,是借助影片当中陶峻医生这一角色的塑造来完成的。回顾暴脾气陶峻的每一次发火,几乎都暴露出以金银潭医院为代表的医疗短板,例如抢救病人的紧要关头,医院竟然停电了;例如面对急需救治的病人,医生插管时刻蹑手蹑脚等等。然而陶峻也不是万能的,他坚持插管的患者最终在他为其拔管后还是离世了。这些医疗窘境其实在任何一个地方和任何一个时刻都是可能存在的,尤其是面对疫情的突然和猛烈,一时间手忙脚乱完全可以理解。

  从这些看来,《中国医生》的视野无疑更加大气,它以全方位塑造人物群像的方式,通过展示人性中夹杂着复杂一面,成功实现了人们对疫情记忆的共情,特别是《中国医生》对弱者群体无奈结局的客观呈现,以及对充满奇观性镜头的特写(ECMO操作、生育现场),都在实现“事件电影”要首先满足典型叙事的前提下,保证了影片本身的可看性。□郑周明

  主旋律影片何以备受年轻人追捧

  随着2021年暑假的到来,暑期档电影中主旋律影片的热映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中国医生》《革命者》《1921》等主旋律影片的火爆,说明还原历史、以现实为出发点的主旋律影片日渐受到欢迎,能够激起年轻一代的观影热情。

  事实上,基于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票房与评分统计,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屡屡创造出亮丽票房数据,由此不得不引人深思:当前的主旋律电影何以能够打开市场、获得年轻人的青睐。究其根由,关键是它们精确地把握了以年轻人为主流观影人群的脉络。

  若是将中国历史与现实视作可供开采的资源,那么主旋律影视创作可以说是一座充盈的富矿。而“主旋律”作为一类影视剧作外在的标签,其本身就承载着价值引领与精神传递的属性,它们的主旨正是面向当前成长中的年轻人。与以往主旋律影视创作主要受众有所不同,如今的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受到全年龄段观众的瞩目,尤其是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数据显示,在上述三部主流影片的“想看”人群中,25岁以下的观影人群占比接近一半。年轻人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主流电影,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和抗击疫情题材影片买单,原因正在于如今的主旋律电影秉持回归真实、激发真情与时代共情的创作原则,将革命历史与现实生活搬上银幕,激起年轻人强烈的在场观感与时代触感,进而引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中国革命以及抗击疫情的强烈共鸣和真情实感。

  除此之外,主旋律电影在忠于历史与真实,平衡艺术与现实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年轻人的心之所向和力之所及。《革命者》《1921》围绕中国早期革命历史人物展开故事内容讲述,将银幕前的亿万观众带进觉醒的时代;《中国医生》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叙事背景,将疫情初始的紧迫搬上银幕。《革命者》《1921》《中国医生》等制作团队巧辟蹊径触动年轻人心弦、引领年轻人参与,以影片故事和历史人物为重要介质,将革命先辈和当代医生的家国情怀浸透年轻人的生活及精神所求当中,使他们在观影中成长,在思考中沉淀。

  放眼当下,主旋律影视创作注意了观影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在表达与呈现逻辑上有新突破,使年轻人在观影时自觉感受艺术与现实的平衡,拉开了与历史和真实对话的跨时空帷幕,在参与中产生共鸣,在共情中致敬伟大。□张凡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