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陈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正坐在电脑前进行国土利用国家级核查工作,鼠标点击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是陈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日常工作的生动写照。2024年底,陈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入选陕西省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创新工作室。
匠心汇聚 创新阵地搭建
在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遥感技术应用职工创新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推动遥感技术创新的使命。2022年,这里加挂“陈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牌子。从普通作业员岗位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陈莉以工匠精神和专业底蕴,引领着工作室的发展方向。
“要让技术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在陈莉带领下,32名平均年龄仅33岁的高学历人才会聚于此。
“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这是陈莉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她带领下,工作室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文化,成员定期参加技术交流与读书分享会,积极投身各种技能培训和科学研究活动。
如今,一支业务技术熟练、素质过硬的技术技能队伍在这里茁壮成长。他们多次完成大比例尺测图项目无人机航摄和像控测量任务、全景航摄及全景制作、倾斜影像三维建模等工作。
成果璀璨 技术前沿领航
近年来,该创新工作室针对生产中的痛点难点,自主研发了十余套生产软件。其中,《核心矢量快速生产及质检系统》《地表覆盖栅格数据一站式处理系统》等针对制约局院生产研发的生产质检软件引人注目。
这里,是遥感技术创新的热土,是多源航空摄影、遥感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应用的摇篮,创新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这些软件经受了市场的考验,不仅减少了人机交互步骤,还提升了作业效能。”说起软件应用效果,陈莉自豪地说。
2024年初,《农村乱占耕地外核数据处理及检查软件》的诞生,更是该工作室创新实力的有力证明。这款软件针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而生,如同一位智慧的守护者,用科技力量捍卫每一寸耕地。
“看到软件在生产一线发挥作用,成就感无以言表。”成员王国玺兴奋地说。
近年来,该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专利技术申报工作7项,授权1项,自主研发软件取得国家软件著作权认证31项。
如今,这些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多家生产单位,为推动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贡献着不竭动力。
人才摇篮 技艺精神传承
1999年出生的顾彤,作为创新工作室年龄最小的成员,正满怀激情学习技能。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陈莉说,他们制定了详尽的人才培养计划,每三年签订一次师带徒协议。2024年,创新工作室签订了5份师带徒协议,张静文与高名岩就是一对师徒。“师傅,我对网站开发感兴趣,您能教我吗?”于是,从vue的基础架构到高级特性,再到与springboot技术整合,张静文耐心细致讲解示范着。
在创新工作室,这样的教学场景屡见不鲜。一个由各级技术能手和职业技能带头人组成的人才梯队已初具规模。
在开发《西藏自治区建设项目用地前期重点报告审查与档案管理审查工具》时,高名岩独立承担了用户管理模块的开发工作,通过实践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有师傅带着,我心里踏实多了。”高名岩说。
值得一提在是,创新工作室还组建了软件研发、遥感影像综合处理与应用等兴趣小组,成员可热烈讨论,共享资料,共同进步。近年来,成员以线上线下形式多次参与省内外科技交流、培训会、技术论坛、学术论坛活动等。
在陈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们将加强人才培养,为每一位成员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展望未来,陈莉说,创新工作室作为“陕西新型基础测绘创新工作室联盟”牵头工作室,将汇聚创新优势资源和力量,在技术革新、工艺改造、难题攻关、人才培养等领域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沐妍)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