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强
团队成员调试设备。
“第26次测试,抓取成功率80.3%,仍未达标。”3月27日,技术员窦祎斐紧盯监控屏,记录下一串红色警示数据。在陕西电子群力电工自动化设备研究所(以下简称群力电工)调试车间,这样的场景每天上演数次。
从设计图纸到样机组装,从软件调试到性能优化,研发团队以“钉钉子”精神攻克重重难关,展现了科研工作者与一线员工的使命担当。
设计师的“头脑风暴”
“气爪抓取必须兼顾速度和容错率,否则焊接效率会大打折扣。”深夜11时的会议室里,设计师步正九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嗓音沙哑却目光灼灼。这已是团队连续第三周加班研讨核心方案。
作为公司首个自主研发的多尺寸智能焊接设备,研发团队需在0.5秒内完成厚度不足1毫米的底板精准定位,这对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的协同性提出极高要求。
为突破技术瓶颈,设计组开启连轴转攻关模式,上班进行三维建模,下班集体复盘数据。设计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公式。设计师刘文辉桌面上的草稿纸堆成小山,他说:“灵感稍纵即逝,必须随时记录。”
两周前,步正九提出“静触点焊接同步运行”构想,却因传感器信号延迟导致定位失败。团队成员连夜拆解问题,最终通过优化电路布局,将响应时间缩短至5毫秒。“就像在针尖上跳舞,但舞步必须精准无误。”成员张明说。
追求毫米级精度
在自动化设备研究所车间东北角,机器轰鸣声中,步正九正在测量某零件尺寸,接触系统自动焊接机已经完成框架组装。
近日,群力电工自主研发的“接触系统自动焊接机”进入关键调试阶段。这款设备集视觉识别、自动抓取与定位焊接技术于一体,将节省数十道工序,缩短生产周期3倍以上。
“误差超过2微米就会影响整机寿命,除了严格卡死数据参数,还要凭借手感去调节。”步正九的徒弟说,师傅调整零件时“连呼吸都要屏住”。
步正九熟练地在控制面板上输入参数,细致检查每一个环节,他一边操作一边给身旁的徒弟叮嘱:“这个设备比去年研发的罩子激光切边机、干式喷砂机专用自动化设备组装难度都要大,底板面积小,焊点更是比芝麻还小,抖一下整块板子就废了。”
与毫秒“死磕”
设备的核心难点在于视觉识别与机械臂的毫秒级协同。为攻克这一难关,团队连续轮班驻守现场,调整参数、角度、定位导电片。“最令人崩溃的是,明明每个零组件都达标,但组装好运行时却频频报错。”窦祎斐指着控制柜里错综复杂的线缆说。
“解决问题就像破案,每个细节都是线索。”三月初,团队发现设备运转几分钟就自动断开,技术人员逐一检查上百条线路,最终在某个组件接口处找到隐患。
目前,该设备已进入最后的运行测试,研发团队已经同步启动另一设备预研。“智能装备的进化没有终点。”刘文辉摸着试验台上锃亮的机械臂说。
车间墙上“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标语,在机床的嗡鸣声中愈发鲜亮。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