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万国强 高若曦 杨爽
位于繁华都市的中心,窗外车水马龙,不远处的高楼,也许就是他们当中某一个人的家。对于很多铁路沿线的职工来说,幸福不过如此。但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电务段咸阳电务车间咸阳检查整治工区的职工心里,单位是家门口的另一个“家”。
4个人的“专班”
3月4日14时,在渭城站天窗作业现场,工长甘小军一边拿着对讲机和渭城站驻站人员联系,一边协调指挥现场检查重点,并不时协助线路工吕羡词和信号工何刚拉卷尺、测参数、检查道岔状态,加上现场做记录的线路工邹妙,这就是西安电务段2023年在这个工区成立的“工电专班”。
4名职工,2名来自西安工务段咸阳线路车间,2名来自西安电务段咸阳检查整治工区。他们各负其责、默契配合,让道岔的检查不留死角。今年58岁的吕羡词趴在钢轨上观察钢轨平直度、拿着测距仪不时弯腰测量轨距。他动作灵敏,步伐矫健,一组组数据在身后不断排列。加上甘小军和何刚的检查结果,邹妙只能争分夺秒地记录,不敢打岔。
作业结束,邹妙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冬天冻得手抖,夏天出汗手滑握不住笔,遇到下雨,字迹容易模糊,这对我是最大的挑战。”翻开记录本,每页需要填50多个空。
“道岔上既有电务设备,也有工务设备,谁也没有权利动对方的设备,有问题双方可以当面协商解决。”西安电务段咸阳电务车间主任刘刚说:“去年我们管辖范围的道岔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这种‘2+2’的形式,达到了大于4的效果。”
6个“贤内助”
3月,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集中修全面展开。对于这个工区的职工来说,意味着放弃休假。
3月5日一大早,信号工佘宁下了夜班,看着很疲惫。“夜班压力很大,整个车间就一个人,要处理各种信息。”副工长朱雪莉介绍,他们相当于车间级的指挥中心,6个人要监看分析管内12个站的信号设备和现场作业情况。
59岁的信号工王毓涛是6名分析人员中唯一的一名男职工,主要负责远程监控现场的作业情况。在大家眼中,王毓涛是不折不扣的“老黄牛”。不管谁临时有事请假,他都及时补上。面对退休,他说:“尽量在我的职责范围内把职工的违章率、车间的故障率降到最低,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该工区被称为咸阳电务车间幕后高速运转的“最强大脑”。除了“工电专班”4名成员在现场检查整治问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这些“贤内助”的全面监控和分析。
信号工任洋阳工作经验丰富,只要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中某个曲线有波动,都能通过分析给出重点检查项目,使现场检查维修作业更有针对性,减轻作业人员的工作量。
这也是“95”后青工薛瑾的努力方向。薛瑾两年前来到这个工区的分析岗位工作。她说:“我经验还不够,对于有些曲线波动,还想不到要怎么分析,分析不了就不能给现场的师傅提出检查整治建议。”
2组人“里应外合”
在这个工区,工长甘小军就是大家的“定海神针”。业务方面有任何难题,找他一定能解决。
取得连续10年无故障的成绩,西安铁路局先进生产者、“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这是他努力的成果,也是工友对他的认可。“我们工区就像家里一样,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商商量量地把活干好就行。”甘小军说。
在工区墙上,张贴着一张长5.2米、高1.2米的咸阳电务车间管辖平面示意图,上面详细画出了车间管辖的所有线路、道岔等设备。每一次现场作业的人员、作业地点及人员状态都能在这张图上看出来。
这也是车间落实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行精益管理的主要举措。朱雪莉加班加点,熬了好几个夜班才完成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更清楚自己的作业内容和作业要求。职工每次去现场,也不用反复翻阅图纸了。”朱雪莉介绍。
“她比我辛苦多了,经常晚上加班。我们室外作业基本在白天,反而加班少。”甘小军说,“朱工长压力挺大的,小孩今年就要高考了,却看不出她有什么负担。”
朱雪莉笑呵呵地回应:“没啥!我们想得比较开,尽力就行。”
近年来,这个工区两次荣获了段上的“双文明班组”,甘小军带头研究出的“道岔十三法”和“看、听、测、试”道岔病害整治分析指导方法在全段推广应用。
采访中,甘小军一直不停地看手表。“11点半要去三民村站进行脱杆捣固,要准备出发了。”他说,“工区女卫生间的天花板也有一块要掉下来了,我还得尽快去维修一下。”
10时40分,刚刚结束采访,一转身,甘小军就不见了踪影。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